张纳与张诚上山砍柴,带回来给母亲用。(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张纳与张诚是一对兄弟,不过他们的命运却是天差地别。哥哥张纳每天上山砍柴,如果砍不满一担,回家就得挨骂又挨打;而小六岁的弟弟张诚,却是整天在私塾里写字读书,吃穿用备受呵护。为何这对兄弟的命运会如此不同呢?原来他俩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张纳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就去世了,之后张父娶了牛氏,生下了张诚。
牛氏性情凶悍,非常嫉恨张纳,奴隶般地使唤他,给他吃粗恶的食物;却宝贝般地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张诚。不过,正直孝顺的张纳,既不怨父亲与继母,也爱护弟弟张诚。
这天,张纳瘫软地躺在床上,因为他砍的柴不够一担,牛氏就惩罚他:“今晚不准你吃饭。”从学堂里回家的张诚,看哥哥无精打采的模样,很是担心,“哥哥,您病了吗?”“没事,只是肚子有点饿。”张纳说。在弟弟的追问下,张纳说了实情。弟弟张诚听完,二话不说就走出了房门,不一会,怀里揣着炊饼回来了。原来他偷拿了家里一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张纳饿得大口大口吃完了炊饼,连忙劝弟弟,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母亲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哥哥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每天砍那么多柴呢?”张诚忧心忡忡。善良的他多次私下劝母亲,善待哥哥,但母亲牛氏依然故我。
第二天一早,张诚没去私塾,而是来到山上,要帮哥哥砍柴,只见他手脚并用,吃力地折断树枝。张纳心疼地赶弟弟回家,但张诚不听。不久后树枝划破了张诚的手,正流着血,鞋子也破了。张纳发现后,着急地大声地说:“弟弟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头砍死自己。”这下张诚只好回家,心想:“明天我带斧头来!”傍晚张纳下山,回家前他特地跑到私塾,叮咛老师说,“先生,请您对弟弟严加看管,别让他随便外出,山里老虎多,我怕他发生危险。”
第二天,张纳在山上砍柴,看见弟弟又来了,手里还拿了斧头,“弟弟我已经告诉你不要再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对哥哥笑了笑,就默默地一个劲地砍起柴来,直到担子里装满了柴,大汗淋漓的张诚才下山。张诚来到学堂,没想到老师正拿着鞭子等着他呢。但老师听完张诚道出事情始末后,很是同情,也觉得张诚很懂事,就不再禁止他帮哥哥了。就这样张诚时常上山帮哥哥砍柴,而哥哥总是告诫他别再上山了。
有一天,兄弟俩正在砍柴,突然间,从树林间窜出一只老虎,冷不防地叼走了张诚,张纳一看拼了命地追了上去,拿起斧头往老虎的脚上砍去,这下老虎痛得更快速地往前跑。后边的张纳死命地追,但不一会儿,弟弟跟老虎就消失得不见踪迹了。绝望的张纳坐在地上,悲痛地哭了起来,“我弟弟可不同于别人家的弟弟啊,何况他是为我而死的,我还活着干什么。”说着就用斧头砍自己的脖子,众人连忙拉住他,但斧头深深地砍进了他的脖子,鲜血不断地冒出,接着张纳昏死了过去。众人急忙为张纳包扎伤口,扶他回家。牛氏一看到张纳,又哭又骂:“是你害死了我的儿子,想用这个方法来抵偿你罪过!”张纳伤心地说:“母亲对不起,都是我的错,弟弟死了,我也不活了。”伤重的张纳,日夜哭泣,后来悲痛得不吃东西,三天后,便死了。
死后的张纳,魂魄来到了阴间,遇见村里的巫师。这个巫师能穿梭阴阳两界。张纳问他是否知道弟弟张诚的下落,但巫师不知。于是巫师就带着张纳找到一位黑衣人。只见那黑衣人从佩囊中拿出文牒,上面列有一百多男女的姓名,但就是没有姓张的。那黑衣人说:“这条路属我管,不会错的。”意思指张诚没在阴间,没死。但张纳不相信。在巫师的带领下,他们进了一座城。
城中,新旧鬼来来去去,就是打听不到弟弟的下落,就在张纳百般失望时,忽然众鬼齐喊:“菩萨来了!”张纳抬头望去,只见祥云间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全身散发着金色光芒,顿时阴间一片光明,这时巫师兴奋地对张纳说:“大郎你的好福气啊,菩萨几十年才到阴司一次,给众冤鬼拔苦救难,今天你正好就碰上了!”巫师拉着张纳跪下,阴间里的鬼囚都双手合十,齐声诵念祷词。只见菩萨用杨柳枝遍洒甘露,水珠细如尘雾。不一会儿,菩萨消失了,阴间又恢复了黑暗。这时,张讷感到脖子上沾有甘露,脖子上的伤口也不疼了。接着他缓缓地张开双眼,就这样,死了两天的张纳奇迹地复活了。
死而复生的张讷找到了父亲,向他拜别说:“父亲,我要去找弟弟,尽管上天下海,我也要找到他,如果找不到,这一辈子我也不回来了,希望父亲就当我这儿子已经死了。”张父老泪纵横,望着儿子渐渐离去的背影,泣不成声。张纳每到一个交通要道,就打探弟弟的消息,就这样一天天马不停蹄地赶路。后来身上的盘缠用完了,就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一年后,衣衫蓝缕的张纳来到金陵(当今的江苏省江宁县)。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遇见十几个人骑着马而来,张纳低着头闪避于道路旁,这时其中一个骑着一匹小马的年轻人,远远地就直直盯着张纳。来到张纳面前,年轻人突然跳下马来大声说:“这不是我哥哥吗?”张纳抬头一看,“弟弟?!是啊,是我弟弟张诚啊。”兄弟俩顿时抱在一起,痛哭失声。张诚问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哥哥怎么在这里?”张纳就说了这些日子的经历,张诚听完,悲痛地大哭了起来,他怎么也没想到哥哥为了他,吃尽了苦头。这时队伍中的张别驾得知情况后,下令给张纳一匹马。就这样张纳跟着队伍来到张别驾家中。
原来张诚被老虎叼走,一段时间后,老虎就把他放在路边,又过了一夜,正巧张别驾路过,看他怪可怜的,出于怜悯就将他带回府上,治好了他的伤。由于张别驾没有儿子,又见张诚相貌斯文,就认他为养子,就这样张诚就在这儿住了下来。张诚让哥哥换上新衣,并摆好酒席,兄弟俩与张别驾边吃边谈。张别驾问起兄弟俩家庭的状况,得知张家原籍山东东昌县,后来才定居河南。张别驾说:“我也是山东昌县人啊,我们是同乡啊!你家为何搬到河南呢?”张纳说,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张父原配被掳,于是父亲离开了家乡山东,后来定居河南,先后娶了张纳与张诚的母亲。张别驾一听惊讶地瞪大眼睛,接着急忙地进了房间。不一会,张太夫人走了出来,问张纳说:“你是张炳之的孩子?”“是的。但夫人怎么知道家父的姓名?”张纳说。这时,太夫人突然大哭了起来,接着对张别驾说:“他们是你的弟弟啊。”张纳兄弟听得一头雾水,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太夫人流着泪娓娓地说道,“我嫁给你们父亲三年,后来逃难时失散了,无奈下我跟着一个叫黑固山的指挥官生活了半年,生下了你们的哥哥,又半年后,黑固山死了,你们的哥哥因此补了这个官职。”后来太夫人更正了户籍,恢复了旧姓,“我时时刻刻都怀念着故乡。”但每回派人去山东探访,都得不到任何音讯。太夫人拭了拭泪,对张别驾说:“你把弟弟当儿子,实在罪过啊。”于是依年龄,张别驾四十一岁是大哥,张诚十六岁最小,张纳二十二岁为老二。
张纳寻获弟弟,又与大哥团圆,三人有说不出的高兴。一段时间后,张别驾提议带着母亲与两个弟弟回河南,与父亲团圆。但太夫人有些顾虑,怕牛氏不接纳她。张别驾说:“肯接纳,我们就一起生活,若不肯,我们就分开住,天下哪里有个没有父亲的地方?”于是四人就千里迢迢地返回了河南。
自从张纳离开,不久后牛氏也去世了,张父一人孤独地生活,忽然看见张纳回来,开心地以为是在作梦,又看到张诚,张父高兴得说不出话来,泪流不止。兄弟俩又告诉父亲,张别驾母子也跟着回来,张父又是一阵震惊,直到看到未曾谋面的儿子,又开心地哭了起来,不久太夫人也走了进来,这对久别的夫妻老泪纵横,感慨不已。而张诚得知母亲牛氏去世,伤心不已,流着泪的张纳安慰弟弟说,“弟弟别伤心,人死不能复生。我们还得孝顺父亲与大娘。”
冥冥中的安排,兄弟情深的张纳与张诚历经重重波折与磨难,终于团聚了,也意外地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大哥与大娘。话说,善良的张诚被老虎叼走,却能大难不死;正直孝顺的张纳,在阴间里幸运地躬逢菩萨的到来,死而复生;而张别驾动了善念,出手救了张诚,铺垫了日后兄弟三人的相聚。也许冥冥中的安排,正是神佛看重人善良的慈悲之举。
据:《聊斋志异》
责任编辑:岳尔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