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帖〉是北宋书法家蔡襄晚年的代表作。(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名为〈澄心堂帖〉。它的纸页上泛着温润的玉色,笔触清丽动人,雍容雅致,是北宋书法家蔡襄晚年的代表作。它散发著书法艺术的魅力,以及一段关于纸张的传奇……
雍容雅致的〈澄心堂帖〉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玻璃橱窗里,蔡襄的这幅〈澄心堂帖〉闲静优雅的展示着,虽然字数不多,仅有短短的56个字,但字体端正,悠然自适,如同楷书一般,略带点行书的味道。精致的澄心堂纸,书写上蔡襄秀雅而端庄的墨迹,更显得清丽雅致。
〈澄心堂帖〉的原文为:“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内容写的是,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十分考究,蔡襄欲求工匠制作澄心堂纸,但却没有人愿意做这件事情。
文人梦寐以求的“澄心堂纸”
能让蔡襄亲自写信搜寻求购,或委讬他人代为制作的纸中名品——“澄心堂纸”,究竟有什么来头呢?
据传,喜欢书画的南唐后主李煜非常重视纸张品质,“澄心堂纸”便是在他执政期间,特别召集工匠制作,并以其修造的建筑“澄心堂”来冠名的宫廷御用书画纸。之后的书法家对这种纸有“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之评价。
传世的“澄心堂纸”数量很少,在北宋已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书法家蔡襄试图复制,但即使开出很高的酬金,却始终没能成功。
高风亮节的蔡襄
蔡襄,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被誉为宋朝的四大书法名家。
蔡襄出身农家,母亲为儒士之女,她教育蔡襄要成为一个高风亮节的人,蔡襄谨遵母命,未敢违悖。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担任泉州知州的蔡襄,见江、海在洛阳江交会之处,涨潮时波涛汹涌,常有船只不幸沉没,然而这里却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的要道。蔡襄秉奉母命,修筑洛阳桥,以方便百姓。但洛阳江江面宽广,筑桥难度极高,相传有龙王相助,三天三夜不涨潮,石基才得以顺利完成。此桥完成后,易危为安,为世人所称颂。
后人十分推崇蔡襄的字,因其不仅苦民所苦,且为官刚直,虽被罢黜,却不计较个人荣辱,敢于谏言,其高尚的人格情操备受世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