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与龙树谅 谁在预言日本的未来?(图片来源:合成图)
最近日本网络的热点话题中,有两位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人物,却因为“灾难预言”这个主题被人们联系在一起。一位是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他画下了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另一位就是中国网民也熟知的现代漫画家龙树谅,她的“预知梦”准到令人咋舌。其中,这二位相隔200年的人物,作品中不约而同惊现同一个灾难场景,令人不寒而栗。
是什么场景呢?原来,他们的笔下不约而同地出现三艘船与巨浪。北斋在1831-1833年间创作的《神奈川冲浪里》中,三艘押送船在滔天巨浪中挣扎求生;龙树谅在其预知梦中,同样看到了灾难过后横滨出现三艘船。这跨越时空的重合,是偶然的吗?还是有某种神秘的深层联系?
北斋笔下 浮世绘中的末世预兆
提起著名的日本浮世绘,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幅画面,一定就是那个如猛兽利爪般张牙舞爪的巨浪——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这幅创作于1831年的木刻版画,是《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中最著名的一幅,在东方艺术史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日本天保二至四年(1831-1833)陷入社会动荡,日本遭遇了严重的天灾人祸:天保四年(1833)的天保大饥荒席卷全国,死亡人数达数十万;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末世般的不安情绪。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71岁的北斋创作了《神奈川冲浪里》。画面定格在瞬间:滔天巨浪如同一只愤怒的水怪,张开带有鹫爪般的手臂,似乎要将三艘载着船员的小船一口吞没。近景的狂暴与远景富士山的宁静形成强烈对比,画面中的构图遵循着精确的几何比例。巨浪的弧线与富士山的轮廓形成完美的呼应,而三艘小船的位置也经过精心安排,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平衡感,视觉上的张力令人屏息。动与静交融,绝妙地体现了日本美学风格,令人感到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与坚韧。
这幅画成为“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幅,历代评论家们认为它承载着江户时代大和民族对自然威力的敬畏和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
据说,画面中的三艘船并非随意安排。据史料记载,这些是当时从房总半岛运送活鱼到江户城的押送船,每艘长约12-15米,船上约有8名划船手和数名乘客,全图共约30人。在北斋的巧妙安排下,这三艘船被高达10-12米的巨浪托举并威胁着,船员们僵直的身躯与浪花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
葛饰北斋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已经71岁高龄,正是他艺术成熟期的巅峰之作。他将个人的人生感悟、中式的技法传统、日本的本土哲学以及西方的技术创新完美融合,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语言。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三只船呢?在日本文化中,“三”是一个承载着深刻精神内涵的符号系统。三神器象征着皇权的神圣性;佛教的三宝(佛、法、僧)代表着精神救赎的三重境界;神道教的三大祭典体现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北斋笔下的三艘船,也可以看做是对日本民族精神的深层隐喻:在汹涌的历史洪流中,民众如小舟般颠簸前行,但依然保持着不屈的求生意志。这种"临危不乱、抱团取暖"的精神,在日本文化中以“绊”(キズナ)这个词来诠释,中文意思就是“患难与共的紧密相连”。
当年,《神奈川冲浪里》以十六文的价格(约等于两碗面的价钱)大量发行,印数达5000-8000幅,主要作为纪念品售予前往富士山朝圣的游客,也就是说因为发行比较平民化,这幅作品便迅速渗透到江户社会的各个阶层,千家万户。
令人惊奇的是,200年后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竟以这幅浮世绘为原型,设计了全球通用的“海啸危险区”标志。从此,北斋笔下的这朵大浪花,正式成为全球对海啸的印象,这幅作品增添了预言般的神秘色彩。
2021年,这幅画的原作在纽约拍卖会上拍出了159万美元的天价,折合人民币一千多万!从一张印刷品变身世界级艺术珍宝,这幅画彻底火了。于是有人考证说,在北斋那个年代,横滨附近根本没发生过海啸,甚至连什么特别大的风浪都没有。北斋是一位写实画家,他没有玄幻作品。那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画这么恐怖的巨型海浪?灵感从哪里来?
至今,没人能解释这个谜。
《神奈川冲浪里》中的虎爪浪和三艘船。(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仔细端详这幅画,人们会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首先,画中的天气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恶劣的迹象。无论是光影还是色彩,都透露出清晨的宁静和阳光初升的温暖,天空中也看不到暴风雨的痕迹。
然而,正是在这片平和之中,海面却突然翻腾起一股巨大的浪潮。如此惊天动地的巨浪究竟源自何处?倘若不是地震引发的,又会是什么原因?
再把目光移向远处的富士山——这座在日本人心中几乎神圣的高峰,往常在画作中总是巍峨壮丽,但在这幅作品里却显得异常渺小,仿佛不堪一击。更令人在意的是,富士山被厚重的乌云层层包围,难道连“圣山”也无法幸免于难?
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巨浪与富士山之间,竟然看不到一丝陆地的踪影。整个画面里,只有三只小船在巨浪下挣扎求生。日本的陆地呢?仿佛在这幅画中彻底消失了。
再来看看那浪花的形状。它并不是普通的水波,而是变幻成一道道尖锐的爪子,仿佛猛兽般扑向船只。这种浮世绘中特殊的浪花形态,有个专门的称谓——“虎爪浪”。有如虎爪般凶猛的浪花是否也在传递某种隐秘的警告?难道某种无形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所有这些细节,究竟只是北斋无意间的艺术想像,还是如龙树谅梦境般的神秘预示?难道,这幅画真正的意义,是要在两百年后的今天,提醒我们警惕一场终极大海啸的降临?
这场灾难真的会到来吗?
龙树谅 预知梦境中的三艘船
她在梦中看到通往冥界的红船。(图片来源:手绘插画fuyin)
在探讨《神奈川冲浪里》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令人惊异的现代传奇——日本漫画家龙树谅(たつき谅)的预知梦。她其1999年出版的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中,记录了自己从1976年开始的一系列预知梦境,其中多达13个预言已经得到应验,而其中一个至今未实现的预言,竟然与《神奈川冲浪里》的发生地有着惊人的联系。
1981年夏天,龙树谅在梦中看到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地区发生大海啸。这个梦境的描述与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中那个张牙舞爪的巨浪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关于神奈川海域的滔天巨浪,都预示着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助与渺小。
在龙树谅关于2025年7月的预言中,最引人注目的细节是“三艘巨船”的出现。
在梦中,她见到了灾难过后的景象:三艘装饰华丽的船只,船上满是用餐的人们。其中一艘红色的船上坐着美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日本人,这艘船渐渐驶向远方。后来她意识到,这正是灾后情形。她明白红色的船象征着前往冥界,也就是地狱,因此才是红色。三艘船中,红船代表死亡与终结,而其余两艘则未被详细解释,但整体上三船象征着灾难后人类命运的分流与抉择。
梦境中,她还清楚地听到一个名字,类似“哈迪斯”,让她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希腊神话中有三位主要神明:宙斯掌管天空,波塞冬掌管海洋,哈迪斯则主宰冥界,这分别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领域。她确信自己听到的名字与其中一位有关,因此红船象征着通往地狱的旅途。
现实中,红船让人想到香港著名的珍宝海鲜坊,这家海鲜餐厅在2022年6月18日沉没于南海。此外,香港还有两家著名的海鲜坊,分别是太白海鲜坊和皇家极品。三艘船中,红色的那艘最终沉入南海。而即将发生地震的区域正是南海的海域,从地理上说,就是马里亚纳海沟。
龙树凉在梦中看到,灾难过后,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陆地相互接壤,又有巨船分别承载各国人民,成为新世界的象征。
龙树凉的红船 寓意的双重象征?
我们知道,灾难之后的世界,往往充满了毁灭与重生的交错。在龙树凉的梦境中,红色的船驶向地狱,而这一幕并非终结,而是象征着旧世界的彻底消亡。红色本身在许多文化中代表着警示、危险与剧变,而驶向冥界的航行,则意味着驶向终极的黑暗。
所幸,龙树凉的梦境并未止步于毁灭。灾难过后又有巨船承载着各国人民,穿越灾难的洪流,成为新世界的象征。她看到的地理重组——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的陆地相互接壤,是否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构建?船,也是希望的方舟,载着幸存者驶向未来的彼岸。灾难后的重生,正是从废墟中孕育出的新秩序与团结。
毁灭与新生,本是一体两面。没有终结,就没有开始。红船驶向地狱,是对过往的告别;巨船载人远航,则是对未来的迎接。正如神话与历史反复证明的那样,只有经历了极致的黑暗,人类才会更加珍惜光明。灾难不是终点,而是新世界诞生的起点。我们也可以这样解读:这正是梦境的深意。
这一意象与北斋《神奈川冲浪里》中的三艘船形成了呼应。如果说北斋笔下的船只象征着在灾难中挣扎求生的人类,那么龙树谅梦中的船只则代表着灾后重生的希望。两者虽然时代相隔久远,但都将“船”作为了人类命运的隐喻。
浮世绘与龙树谅 谁在预言日本的未来?
作品提醒我们,在危机中保持良知和尊严、团结互助。(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种地理环境塑造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灾难意识。从《日本书纪》记载的白凤地震(684年)到现代的坂神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灾难始终是日本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与灾难共生的历史经验,深深烙印在日本文化的基因中。从古代的灾异思想到现代的防灾意识,从民间传说的地震鲇鱼到现代动漫的怪兽题材,灾难叙事构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面向。北斋的作品和龙树谅的梦境,映射了这种灾难文化。
那么,浮世绘与龙树谅,谁在准确预言日本的未来?在北斋的作品中,三艘船体现了面对自然威胁时的团结与勇气;在龙树谅的预言中,三艘船则象征着超越灾难的重生与希望。正如龙树谅在其预言的结尾所言:“在灾难过后,将迎来更加光辉的未来”。或许,真正在预言未来的,不是哪幅画或哪个梦境,而是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土壤中的集体智慧和民族精神。
从2004年印度洋海啸到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从新冠疫情到气候变化,当代灾难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北斋的画和龙树谅的预言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灾难叙事模式,强调在危机中保持良知和尊严、团结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