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应在接纳自己的情绪后再从容应对。(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责问修行人,你不是修行了吗?怎么还会生气,还会难过?人们普遍认为一旦踏上修行的道路,内心就该如如不动,超凡脱俗,然而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也让很多人在修行路上产生了更多的烦恼和挫折。
修行的人都知道,佛家认为五蕴皆空,但是现实生活中却还是有很多情绪波动,即明知是假的,虚幻的,但心还是会随之起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首先五蕴皆空的空并非意味着生命经验不存在,而是这些经验无常变化,本质无实体,不固定。五蕴皆空的意思是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周围的一切以及自己的体验犹如梦境中的实体,看似真实,实际虚妄,这不是否定它们的存在而是指出它们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瞬间即灭,霎那即空。
于是很多人误解成,既然一切都是空的,我就不该有情绪,修行人应该做到无欲无求,无苦无忧,无痛无恨,其实这是修行中的一个陷阱。因为很多修行者将空误解为无,当他们感到痛苦,生气或委屈时,会自责地认为;我修得不好,所以我才会有这些感受。
其实修行从来就没要求我们忽视或否认人性的真实感受,真正的修行是看见、接纳,并不执着于这些感受,而非压抑或回避它们。所谓的空性智慧并不是要你从此不再感受痛苦和愤怒,而是让你在感受这些情绪时,仍以平静和宽广的心态去察觉,去经验,明白它们只不过是生命经验中的一部分,会来也会走。当你感到生气、委屈、难过时,并不代表你修行失败,也不表示你的觉悟不够,而是说明你还是一个正常的人。
真正的修行不是让你不感到痛苦,而是让你在痛苦中看见它的本质,看见它的虚幻性。你会生气是因为你有身体,有情感,有过去的经验和记忆,这些五蕴的活动本来就会生起各种情绪的反应,但如果你看见它只是因缘和合的一场演出,那么你就不会陷入其中。
佛陀从不要求他的弟子们压抑情绪,而是要他们在情绪中保持觉知。在修行中有一个关键词,身受心不受。意思是肉体会受苦,事情会照样发生,但内心可以选择不被拖进情绪的洪流。比如你的家人从不做家务,所有的家务都落在你身上,这叫身受,你一边做家务一边埋怨,那就是心受,但若你仍旧做家务却没有任何批判和埋怨,反而接受这是一场修炼,那就是身受但心不受,这种平静不是装出来的忍耐,而是从智慧中流露出的安然。
所以修行不是让你不痛,而是让你痛而不迷,不是让你无忧,而是让你忧而不乱。修行不是让你从此内心没有痛苦,而是让你即使有苦,内心仍然稳定,不随外境转动,真正的修行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和情绪和平共处。生气的时候不是着急压下去,而是好好看清楚,这份愤怒背后藏着什么,可能是你对公平的渴望,或希望别人符合你内心理想的样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情绪,它反而成了修行的路标。
你允许自己看见情绪并不去批判它也不再批判自己,你只是观察它的升起、消散。当你做到以上这点,你就能体会到空性不是让你否定感受逃避责任,而是让你看到世界一切无常,从而放下你的错误认定,放下执着。你可以疼,但不需要恨那个让你疼的人;你可以难过,但不需要否定自己;你可以流泪,但流泪的心是觉醒的。就像医生知道病毒怎么来,自己还是会生病。
修行也是一样道理,遇到生活中的刺激,身体还是会自动作出反应。这就是佛陀说的“众生皆苦”,但佛陀并没有停在那里,而是指出了苦的来源和解脱的方法。这方法不是不苦,而是“苦而不执”“痛而不陷”。
许多人会问,身体的痛是真实的,难道知道是空的,疼痛就不存在了吗?疼痛还是会存在,但真正困扰我们的从来都不是身体上疼痛的本身,而是我们内心对疼痛的抗拒与无法接受。当疼痛来临时,身体感受痛苦,心不因此而烦恼。修行就是从觉察情绪开始,看透情绪背后的虚幻本质,从而不再执着于这些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情绪不会消失,但你对它的态度却将完全改变。你从原本的抗拒,压抑转变为觉察和接受,最终不再受到情绪的困扰。
修行是让人在红尘中保持内心的自在与宁静。修行真正的价值是让人在无论外境如何起伏,你的内心永远保有一个平静的观察者,能清楚地看见一切。就像农夫面对风雨,只专注风雨后如何播种。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事情难解而是因为内心不接纳。生病确实会痛,但你内心若接受它是自然的一部分,那这份痛就不再是折磨,而是觉察的素材。修行人不是没有病痛而是对病痛有不同的态度;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对情绪有清明的觉知。
真正的修行是在每一次你觉得“不能接受”的时候,看到自己还有多少执着。从不能接受到坦然面对,这就是一段修行的变化。我们不是佛菩萨,会感到痛苦,会有情绪起伏,这并不可耻,因为我们在人间学习,正在用人生这堂课修炼自己的本心。修行不是演给别人看的完美,而是面对自己的诚实和改变。不要急着做圣人,不要急着超凡脱俗,不要急着断除自己所有的烦恼,只要在每一次痛苦来临时,你不再逃避,不再压抑,而是多一分觉察,那就是修行。
也许还有人会问,以上这些我都知道,但为什么还会情绪崩溃呢?答案是你知道了理论但你的心并没有认识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质。听过空性的概念与你真正透过内观体验到这个世界无一物是恒常的,这是两个层次。
很多人听了很多佛法也背了很多经文,但一遇到生活里的挫折、失落,立刻情绪失控。回到生活中来看,许多自以为对修行深入的人对他人的苦难侃侃而谈,讲大道理,却在自己面临苦难时茫然失措,这正是佛家说的,说时似悟道,对境成迷。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口头而是在你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困境,当你能先接纳自己的情绪再从容应对外在的挑战,你的修行才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人活一世,烦恼、痛苦、失落都是会必然经历的,但修行可以让你不再被这些经验所左右,它们来临时,你允许它们存在,它们消失时,你也不留恋。当你明白五蕴皆空时,你仍会生气、难过,但这都只是生命丰富多样的展现,但它不再能动摇你的内心。
修行的力量不在语言,不在形式而在每一个你愿意自我觉察的瞬间,如果现在你能感受到情绪的波动说明你还活着,还有感觉,当你能在这些情绪中看见它们的生灭,接受它们的来去,那你已经走在觉醒的路上。
道不在天上,也不在远方,道就在你的每一次转念中,在你愿意放下执着的那一刻,在你生气之后依然选择爱与宽容的时候。五蕴虽空,情绪仍有,但你若能看透它,那你就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