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黑云压城的景象(Feng Li/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5月2日讯】(看中国记者金言综合报导)近年来,美中关系持续紧张,贸易战、地缘政治冲突以及意识形态对立不断升级。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于4月19日通过其外宣平台发布了一则名为《不跪》的双语短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这则视频不仅是对当前中美贸易战和关税冲突的直接回应,更折射出中共外交政策和国内宣传策略的重大转型。我们来看看两位自媒体大V、时评人公子沈和杜文分析《不跪》视频的背景、内容、动机及其对内对外的深远影响,并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政治逻辑与战略意图。
美中关系恶化与贸易战升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双方在关税、技术、市场准入等领域展开激烈博弈。2025年,川普新政府上台后,进一步加剧了对华经济压力。据美国财政部长在采访中透露,新一轮对华关税可能导致中国高达1000万人失业,即便降低关税,失业人数仍可能达到500万。这种经济打击对依赖制造业和出口的中国经济构成了巨大威胁。公子沈指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远超中国对美国商品的需求,形成了不对称的贸易依赖关系。中国需要美国的消费市场、技术和人才,而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相对较小。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推动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不仅对中国施加高额关税,还与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达成或接近达成新的贸易协议,试图重塑全球化秩序。欧洲也加入这一行列,对中国高空作业升降机设备征收高达66.7%的关税,并计划对小商品免税包裹实施限制。这些举措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配合美国调整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而中国却因政治考量拒绝妥协。
在此背景下,中共外交部发布的《不跪》视频成为一种高调的政治宣示。视频不仅回应了美国关税政策,还试图通过情绪化叙事和历史类比,将贸易战包装为一场事关国家尊严和政权存亡的意识形态斗争。
《不跪》视频的内容与叙事手法
《不跪》视频时长2分14秒,采用中英双语,内容紧凑且充满戏剧性。视频以“台风眼”作为隐喻开场,暗示美国掀起的“全球关税风暴”看似给予其他国家短暂喘息机会,实则暗藏“致命陷阱”。随后,视频直接点名美国,指责其通过“90天缓刑游戏”胁迫他国限制对华经贸合作,试图孤立中国。杜文分析指出,这种叙事将美国描绘为“阴险狡诈的幕后黑手”,通过“风暴”“胁迫”等词语制造紧张和恐惧感,激发观众的危机意识。
视频进一步通过历史案例强化其论点,提及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倾销”为由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并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以及美国以“长臂管辖”肢解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使法国痛失支柱产业。这些案例被用来证明,向美国妥协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退让无异于“饮鸩止渴”。杜文指出,这种叙事手法通过情绪操控,将美国塑造成不择手段的“帝国主义”,而中国则被包装为反抗霸权的正义力量。
视频的高潮部分以“中国不跪”为核心宣言,引用改编自毛泽东的名言:“以斗争求合作则合作存,以妥协求合作则合作亡。”这一句式不仅呼应了中共革命时期的斗争哲学,还通过抗美援朝的画面强化了战争思维。视频结尾以诗意化的语言呼吁全球国家“挺直脊梁”,共同对抗“霸权高墙”,将中国塑造为弱国代言人和世界公理的守护者。
动机分析:内外兼顾的宣传策略
《不跪》视频的发布并非单纯的外交表态,而是内外兼顾的战略宣传,其背后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对内:动员民族主义,巩固政权合法性
在国内层面,《不跪》视频旨在通过民族主义叙事凝聚民心,掩盖经济困境和政权合法性危机。公子沈指出,中共将贸易战上升为“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斗争,将与美国的谈判框定为“下跪”或“尊严”的二元对立。这种叙事将中共的政权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存亡绑定,试图让民众相信,美国的目标不仅是针对中共,而是要“灭亡中国”。杜文进一步分析,这种“偷换概念”的手法通过制造恐惧和仇恨,剥夺民众的理性思考能力,使其在危机感中倒向中共一边。
视频中提到的“论持久战”更是一个危险信号。公子沈认为,中共将美国比作当年的日本侵略者,暗示准备与美国进行长期对抗。这种类比不仅唤起历史记忆,还试图通过“持久战”的话语为可能的失业潮、经济衰退和国际孤立做心理铺垫。杜文警告,这种宣传将中国推向“文革化”和“朝鲜化”的对抗模式,可能导致“深重的贫困、孤立和压抑”。
2.对外:塑造抗美先锋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
在国际层面,《不跪》视频试图将中国塑造成反抗美国霸权的“第三世界领袖”。通过宣称“弱国的声音就有人倾听”“世界的公理就有人守护”,中共将自己包装为全球正义的捍卫者,试图吸引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然而,公子沈指出,这种叙事与现实脱节:全球主要经济体(如印度、韩国、日本、欧盟)正在配合美国调整贸易秩序,唯独中国因政治原因拒绝妥协。这种孤立姿态与其“大国崛起”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视频引用毛泽东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美国不代表全世界”,试图削弱美国的国际合法性和影响力。然而,杜文认为,这种宣传更像是“虚假叙事泡沫”,无法掩盖中共在人权、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上的缺陷。相反,它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国际孤立。
3.掩盖经济困境与政策失误
《不跪》视频刻意回避了中美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核心问题,而是将美国诉求简化为“阴谋”。杜文指出,这种“跳过原因、从结果入手”的手法是为了掩盖中共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未能兑现的承诺,以及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的现实。公子沈补充道,中共宁愿牺牲1000万人的就业,也不愿妥协让步,因为任何退让可能被视为对其执政权威的挑战。这种“面子优先”的逻辑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导致中国可能被排除在新的全球化秩序之外。
深层含义:从理性外交到情绪对抗
《不跪》视频标志着中共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型,从“韬光养晦”的理性外交转向“文革化”的情绪动员。杜文将其概括为从“谋求发展”到“孤立对抗”的转变。这种转型背后有以下几个深层含义:
1.回归革命思维:视频大量引用毛泽东语录(如“纸老虎”“以斗争求合作”),并将贸易战类比为“持久战”和“抗美援朝”,反映了中共回归革命斗争哲学的倾向。这种思维将中美关系简化为敌我对立,排除了妥协与谈判的空间。
2.孤立风险加剧:公子沈指出,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配合美国重塑全球化秩序,而中国因拒绝妥协可能被孤立。视频试图通过“世界公理”“弱国代言人”等叙事争取国际支持,但这种宣传难以掩盖中国在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上的结构性缺陷。
3.国内代价巨大:杜文警告,《不跪》视频的强硬姿态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付出沉重代价。贸易战引发的失业潮、制造业萎缩和外资撤离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困境,而中共通过民族主义宣传转移矛盾的做法,可能将中国推向“黑暗时代”。
未来展望与反思
《不跪》视频的发布不仅是中共对中美贸易战的一次高调回应,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标志着中(共)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转变。从长远来看,这种对抗姿态可能带来以下后果:
1.经济孤立与衰退:如果北京继续拒绝妥协,其制造业和出口经济将面临更大冲击。公子沈提到的1000万人失业只是开始,供应链转移和外资撤离可能进一步削弱中国经济。
2.国际形象受损:尽管《不跪》视频试图塑造中(共)国为“正义先锋”,但其对抗性语言和虚假叙事可能加剧国际社会的不信任。杜文指出,中共的宣传套路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时的“保家卫国”叙事如出一辙,可能导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被进一步边缘化。
3.社会代价与不稳定:国内民众可能因经济困境和宣传洗脑而产生分裂。一方面,民族主义情绪可能暂时支持中共的强硬政策;另一方面,失业和生活水平下降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挑战政权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