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爱,在她离世后并未消失。(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对伊恩来说,27岁那年,是人生分水岭的一年。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撞击发生的刹那,时间仿佛静止。接下来的记忆,是一场极度清晰的梦境:他梦见自己奔跑着追上正要离去的母亲。她回过头,语气温柔却坚定地说:“不,别跟着我。”伊恩愣住了,但身体仍不自觉地想靠近她。她再度回身,这次语气多了一分恳求:“伊恩,别跟着我。你的女儿需要你。”女儿?当时的伊恩并没有小孩。梦中的那句话让他满腹疑惑。他试图问清楚那是什么意思,但母亲没有回答,只是转身,渐行渐远。
现实世界里的他,这时正躺在医院里。心脏曾在救护车上停止跳动,伤势严重到一度不被看好。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母亲的状况——但母亲已在事故发生当下离世。那个梦,他没告诉任何人。但母亲关于“女儿”的提醒,如一根无声的弦,绷紧在他心中。他鼓起勇气,请当时的女朋友做了妊娠检测——结果是阳性。
时光飞逝,伊恩的女儿顺利出生,她的中间名取自他的母亲。从她还是婴儿时期起,就有些特别之处。她经常注视空气中的某个角落,仿佛在与某个人互动。她会笑、会伸手、会爬向那个“不存在”的人。他们起初以为那只是婴儿的自然反应,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们才发现小儿子不会有与女儿一样的行为。
更神奇的是,有一天女儿指着相簿中一张黑白照片说:“那是娜娜!”伊恩回忆起来,从来没教过她这个词。他开始向女儿介绍这位照片中的人,是他的妈妈。但女儿坚持说她认识,还说:“我们聊过啊!”她甚至讲了一个伊恩九岁时掉进河里的故事,语气和讲述方式,与他妈妈一模一样——那是母亲曾经说给他听的版本。他与女儿从未提起过这段童年往事,更别说用那样的细节和语气了。
伊恩是个理性的人,他明白医学上有许多解释:梦境来自于创伤后的大脑活动;对怀孕的潜意识观察或许也能解释梦里的预知;至于孩子的行为,也可能是想像力与零星拼凑的记忆。但这些解释,再怎么科学,却无法剥夺他心中的一个信念——他的母亲,那一天,在梦里救了他一命。“也许我无法证明这一切,”伊恩说,“但我喜欢相信,她从未离开过。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着我和我女儿。”
这不是一场科学上的论证,而是一段亲情未曾中断的证明。伊恩的母亲,也许不再以他们熟悉的样貌存在,但她留下的爱,跨越了梦境与现实、生与死,仍然默默守护着下一代。
责任编辑:良鑫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