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许成钢(图片来源:许成钢提供)
【看中国2024年12月3日讯】(看中国记者尹华报导)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日益紧张,技术竞争成为双方博弈的核心领域。经济学家许成钢教授对美国拟定的“曼哈顿计划”提出了深入分析,指出该计划旨在通过限制中国获取尖端技术资源,阻止其在人工智能(AI)及其他前沿科技领域的进步。这一战略决策标志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新的阶段,并可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全球产业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许成钢认为,曼哈顿计划是美国针对中国科技崛起的一项全面战略,其核心目标是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资源,以遏制其在AI等领域的发展。这项计划的名称借用二战期间美国研发核武器的代号,突显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计划覆盖的不仅仅是AI,还包括所有先进技术领域,例如高性能芯片、超级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等,全面封锁的措施旨在削弱中国在全球科技生态中的竞争力。
人工智能,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AGI),是此次技术竞争的核心领域。AGI指的是能够像人类一样处理多领域任务的智能系统,潜在应用范围从家庭护理机器人到复杂决策支持系统。然而,尽管AGI的概念备受关注,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算力和数据训练方面的能力遥遥领先,例如谷歌和OpenAI等公司通过数万片英伟达GPU构建巨大的计算集群,推动AI研究的突破。
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度依赖进口特别是高端芯片。台积电等国际制造商对中国的芯片供应至关重要,但随着美国逐步收紧技术限制,中国在芯片和算力上的短板愈发显现。例如,尽管中国在中低端制程芯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高端芯片的研发和制造仍面临巨大的技术瓶颈。此外,荷兰的光刻机制造商ASML停止向中国出口高端设备,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技术领域的进步主要依赖于与全球科技体系的深度融合。国际资本的大量投入、与发达国家的科研合作,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活动,推动了中国技术能力的迅速提升。然而,这种模式在美国实施技术封锁后将受到严重挑战。以超级计算机为例,2016年中国曾制造出全球最强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与美国的紧密合作,例如芯片设计依赖美国的软件和技术支持。然而,随着美国对芯片出口的严格限制,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进展显著放缓,2024年的表现甚至不及2016年。
技术封锁还将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广泛影响。中美科技脱钩可能导致供应链的区域化,美国或推动关键技术生产向本土回流,而中国则可能寻求通过自研技术实现进口替代。与此同时,过去中国与西方科研合作带来的技术进步,也可能因封锁措施而中断,迫使中国重新审视其技术发展战略。
面对技术封锁,中国需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首先,自主研发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中国需要加速推进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国产化,以突破芯片供应链的瓶颈。其次,通过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依赖,为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支持。此外,中国还可以深化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寻求在金砖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建立新的科技生态系统。最后,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集中资源,争取实现重点突破。
曼哈顿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美科技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种全面技术封锁不仅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并对全球科技合作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由于人工智能和芯片技术的研发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难以见到显著成效,这使得中美科技竞争成为一场持久战。与此同时,这场竞争还可能促使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重新选择立场,从而深刻影响全球科技格局。
许成钢指出,中国的技术崛起依赖于与全球科技体系的深度合作,而曼哈顿计划将试图切断这一模式。未来中国需要在技术自立方面取得突破,同时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平衡内部发展与外部竞争压力。在这一过程中,中美技术竞争的结果不仅关乎两国的利益,也将对全球科技发展的方向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