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寺”和“庙”不同,但都是中国本土所有。图为台湾新北市三重区的先啬宫。(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提及寺庙,民众第一想到的是佛门建筑。在世俗普遍印象中,汉地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因此往往认为寺庙是佛教传入中土之后才出现的建筑。不过,“寺”与“庙”其实都是中国本土所有,并非外来物。那么,“寺”与“庙”之间到底有何区别?为什么要称作“寺”、“庙”呢?
寺
僧众居住修行的场所,在汉地被称作:寺、院、堂,例如:少林寺、灵隐寺、白马寺、大悲禅院(又称大悲院)、十方堂等等,而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寺”,并非是佛教传入中土之后才出现的。只是,那时候的寺跟佛家并无关联。
关于“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说:“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或“寺,治也,官舍也。”原来,寺在古代原本是指官署,也就是官员办公的场所。如果从“寺”字的结构来看,可知是“上土下寸”。这意思是说,天下的任何地方都是属于君王的。我们亦可由此理解“寺”是指臣服于君主、替天子办事,处理政治事务的官方机构。所以,古时出现的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等机构单位,均是指具有执法权的官署。
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寺。(图片来源:27467-Luoyang/维基百科)
东汉永平十年(西元67年),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跟蔡愔、王遵等人同行,以白马驮经来到了汉地,这事被视为佛教传入汉地中土的重要标志。西域僧人来到中土后,先是居住在官署鸿胪寺中。次年,汉明帝下令为两位高僧兴建天竺式建筑,为了纪念白马驮经,汉明帝便将该栋建筑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亦是中国第一座佛寺、第一座译经与第一座传戒道场,至于白马寺的附属建筑——齐云塔,则是中国第一座舍利塔。
至此往后,“寺”不单单指官署,同时亦用来称呼僧人居住之地。随着佛教在汉地传播、发扬光大,相应建筑日渐增多,且相继称之为“寺”,时日一久,百姓便习惯视“寺”为佛门建筑,而其最初官署的意涵也就遭到淡忘。
庙
“庙”的历史,可比“寺”更加久远。庙在古代就存在诸多意义,除了指朝廷、供奉供奉神明或祖宗牌位或历史贤人名士的场所。
关于“庙”字,《尔雅》有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庙一开始是用来缅怀、尊敬祖先与家族先辈的。
《说文》则解释为“尊先祖皃”。段玉裁注解为“古者庙以祀先祖。”《释名‧释宫室》则阐明:“庙,皃也。先祖形皃所在也。”至于“先祖形皃所在”是指祖先形貌的所在地、祭祀祖先或有祖先画像的场所。
由于周朝重礼,不同的等级自然需要不同的礼来相应。换言之,庙分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庙的规模当然也不一样。《礼记》载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许多人都听过“太庙”这一词,这即是指天子奉祖的场所。
“庙”的含义自从汉朝之后,出现了改变,后来时常用作追谥、敕封一些贤臣名人,例如:“孔子庙”、“关帝庙”等等。历朝历代不乏为国为民的贤能臣子在做出莫大贡献后,在逝后得到朝廷追封,得以配享庙。还有一些极具功德的名人自古以来接受民间或官方的香火祭祀,以示缅怀、崇敬。
简单说来,庙原本是供祭祀祖宗的场所,例如古时的太庙、文庙、武庙、家庙等等,后来应用逐渐广泛,像城隍庙、土地公庙、财神庙等等祭祀其他神祗的宗教建筑亦含括在内。
佛教在中国兴盛之后,在文化融合下,时间一久,人们约定俗成,遂将寺庙视为僧人修行、居住,以及提供民众参禅礼佛的场所。
山西悬空寺(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额外一提,中国一些古寺,之所以座落在断崖悬壁中,亦是特殊原因的,其中包括了:偏远避祸、风水观念、融入自然、视觉焦点、修行需要、弘法方便等原因。
以偏远避祸这一因由为例来说。建造在五台山深山中的南禅寺与佛光寺,是目前中国保存超过千年的头二名古寺。当年建造在各大城市内且香火兴旺的大寺皆纷纷毁在战争烽燹中了。为了避免侵扰,有不少古寺特地选择建造在远离尘嚣的偏远山区。像“金灯寺”因为地处在太行山深处,致使文革期间想来进行破坏的一些人难耐艰困,只好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