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高智商者对他人似乎不那么友好?(图)

作者:千帆 发表:2024-05-22 09: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为何高智商者对他人似乎不那么慈善?
高智商者并非冷漠而是一种防干扰以及对他人的负责任。(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据统计,顺利完成美国平均水平的大学四年本科需要120的智商,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人特别喜欢这个专业或对这个专业有很大的热情,即使智商不够也可以顺利完成大学本科学业。有人问,那些没用的文科也算吗?首先提问的人肯定没有在美国大学正式学习过,美国的文科需要大量阅读,大量写作,所以经过四年的学习并能顺利毕业的人能处理庞大的信息,理顺各种关系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比如蓬佩奥就是哈佛法学院毕业的,按国内的说法就是一个“没用的文科生”,但他能当前总统川普的国务卿,处理各种复杂的事还能在谈判中临机应变。美国的文科和中国的文科根本是两回事,两个级别。中国以前的科举考试也是考写作的,写作能训练一个人的综合水平。但是根据最新研究,智商并不是像成人的身高一样固定不变的,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我们再简单说一下高智商人的特征,首先他们有处理各种难题的能力,其次他们有深刻的洞察力,能看清本质,所以他们能提出卡脖子的问题,另外他们还有化繁为简的语言描述能力,能把很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就说清,对于听众来说,听他们解说简直是一场精神盛宴,由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还以为自己变聪明了,但其实不是自己聪明能听懂,而是别人解说得好,把难懂的知识拆开,弄成碎饼干并且就着水在喂你吃呢。

当然,高智商者还有一个最普遍的特征,就是看上去对人“不太好”,“冷漠”。所以有人说智商高,情商低,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当一个人想提高自己的智商时会遇到各种挑战,其中一条特别引人注意的挑战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面对需要保持个人界限的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在智商提升的过程中过度友善可能会让自己显得脆弱,容易被他人利用,这种心态背后的逻辑是当你让自己的行为受到外在的影响时,你可能无意中引入那些并非真正有助于你成长的元素。

想像一下,当你试着保持正面积极的生活态度时,却不断遇到利用你的好心之人,这不仅仅是对你个人能量的一种抽取,更是一种对你灵性成长的干扰。这种不让别人打扰的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照顾方式,它涉及到了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在不受外界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继续灵性成长之旅。

所以对于那些正在提升智商的人来说,他们只是更谨慎地选择与谁互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会选择对某些人“冷漠”,拒绝被掠夺,同时他们也在谨慎地选择对谁展现他们的善意。这种行为能确保自己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持续成长。

想一想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否也有益于我们普通人?在我们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中,是否也需要在人际互动中设定一些界限?这不仅仅能防止我们受别人的负面影响,也让我们更专注自己的发展。这种策略的背后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在做这种选择时要求我们认识到不是每一种互动都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当你学会了如何选择那些真正能带给你正能量的人和环境时,你的生活质量自然会提升,而这正是那些高智商者所精通的艺术。

其次高智商者认为,对别人过度友好有可能会使他人更加得寸进尺,这不仅会对个人能量造成消耗,甚至可能会破坏他们精心维护的能量平衡。想像一下,当你全心全意给予他人关怀和支持时,却发现这种无条件的给予反而让人滥用你的善意,这时你会感到疲惫,你会质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鬼谷子说过,心软之人福报浅。这里要简单说明一下,心软和心善是两回事。心善是你做了一件善事后很开心,而心软是被人道德要挟或感情要挟做出让步,是意志不坚强的体现,心软会带给你被人榨干的疲惫感。所以高智商者拒绝心软,他们不是大家眼里的“老好人”,不会被人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高智商者会确定界限,设定界限会让他们明确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又是不可越过的线。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能维持自己内心的平和与能量的纯净而不被外界的负面影响干扰。界限的设立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隔离和拒绝互动,相反,它让我们有机会以更健康、更有意识的方式与人互动。当你学会了合理的拒绝,你会发现在人际互动中变得更自信和踏实。其实设定界限是一种生活艺术,它需要精心学习和不断实践。

高智商者之所以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温柔待人,还因为他们深信宇宙的因果律和个人的自我责任。他们认为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都是一连串自我选择及其这种后果的产物。每个人的旅途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是来自于内在的探索和反思,当我们从这个视角去看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不被干扰,还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透过自己的选择来经历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高智商者会认为,干预别人的生命会阻碍对方的个人成长,这种观点很容易被误解成冷漠和缺乏同情心。但实际上这种态度源自于对生命深刻的尊重与理解,他们相信让人自行经历苦难与挑战是对其最大的尊重与帮助。这不是不关心别人,而是以一种更宏观的方式来关心。这种方式认为,真正的帮助不是解决别人眼前的苦难,而是支持他们学习如何自己克服困难。高智商者对于力量的理解和运用是建立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自我责任和自主性上,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责任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最后,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慈善和智慧是两个不可缺的因素,但它们之间的平衡往往让人难以掌握。对许多人来说,慈善应当是无条件无限制的给予,然而真正的慈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适当的帮助,真正的慈善不是解决别人当下的问题,而是有益于他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想像一下,当一个朋友不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做?是每次都伸出援手解决每一个困难呢,还是你站在一旁给予他必要的支持,让他看清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避免下一次困难?这就是慈善与智慧的平衡所在。真正的慈善当然会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但更多时候是提供帮助让他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但也会站在一旁提供机会让他自己看清问题根源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会如何判断何时该帮助,何时该退一步,这不仅仅是爱,也是一种智慧的展现。这种平衡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不断的观察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一个人关注自己内在成长时,外界的赞赏和批评不是那么重要,对于那些高智商者来说,他们可能更乐于投入时间自我发展,而非迎合他人的期待和需求,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其独特的力量和美,这不是说他们不关心别人,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自我导向的方式来影响周遭的世界。

他们相信,通过一个更完整的自我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散发更正面的影响。这就是很多看到的高智商人不爱参加社交活动,或对待他人的需求上显得疏离,其实是因为他们更多的精力被用在了自我探索上,这是一种寻找内在和谐与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真正的满足来自于自我实现,而非外部的认可,这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的挑战和人际关系时,更加坚定和自信。

这种专注于内在的生活方式也能引导他们发现新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你不再依赖外部的指导和批评时,你自然会开始内省,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善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这不仅是一条通往个人满足和幸福的路径,也是一种能深刻影响他人的方式。透过示范如何专注于自我成长,这些个体实际上是在鼓励周围的人也探索自我,寻找内在的力量。

因此当我们看到某人似乎不那么热衷于社交互动时,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他们的关注点可能完全不同,他们在追寻一种更深层的自我认识,这种追求可能使它们显得孤单和冷漠,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情,相反他们可能正透过这种方式寻找一种更真实更持久的方式来与这个世界互动。

责任编辑:申思茗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