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经典的文言文,是古先贤才华与智慧的结晶,它们有着许多广为流传的名句,字字珠玑。无论言理、抒情或写景,意境优美,诗意缱绻。学生时代只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长大再回忆,才真正懂得,中文原来这么美。今天跟大家回忆5篇优美的经典古文,其中包括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1、简单,最是高级:唐代刘禹锡《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读
初学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时,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老师讲解的其文字精炼清丽,对偶排比,句式整齐富有变化,以及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值得学习。
如今步入社会,再回味这篇文章时,才真正明白了:生活最好的气质,就是简单、干净。爱生活的人,必被生活所爱。
三毛说:“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生活的模样,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理想。居住环境,房间不需奢华,窗明几净即可,朴素简洁最佳,闲暇时光,一本书,一杯茶,一首歌,一颗心,便盛满了这人间烟火气。
人生无需要太多,剔除多余的浮华,日子纯简起来,人也愈发散发着朴素的美丽。
生活要简单,做人更要简单,简单,才是真高级。
2、洁身自好,最是清欢:宋代周敦颐《爱莲说》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图片来源:Pexels)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读
小时候对于莲的初印象,便是来源于这篇《爱莲说》。
亭亭玉立的莲花,其坚贞的品格,引领着我成长。
世有千万花,独爱莲一支。
人生,当如莲,坚贞不屈。为人,亦应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清清白白,刚正不阿。
3、心无挂碍,最是从容: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
爱雪的洁白,爱雪的美好,爱雪的浪漫。(图片来源:Pixabay)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读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雪,常见在冬日,雪景之美,并不足为奇。但《湖心亭看雪》作者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冬日雪景图,看似自然无奇,却耐人寻味。
中国人对冬日的眷恋,是对冰雪无限的爱。爱它的洁白,爱它的美好,爱它的浪漫。
白雪皑皑,冬阳暖暖,呼朋唤友,红炉煮酒,阁楼赏雪。
于寂静之境,赏天地间最美之景,满心寂然的欢喜,这就是冬日最大的乐事。
4、独处,最是常态: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石子示意图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读
学生时代,老师说:“永州的山水,治愈了柳宗元。”当时并不能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觉作者柳宗元有声、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山美,水美,景美。
都说“世间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经历过才有资格发言。现如今,也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态了。
“血泪这个东西,讲给别人听,的确是有些不合时宜。”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地了解另一个人。孤独并不在于身边有没有人陪伴,而在于有没有心灵知音。
我们总以为岁月静好,是人生最美的模样,殊不知,人生孤独,才是常态。当我们开始明白了世事无常,不免更加倍珍惜当下的人和事。
山水,能治愈人,“和其光,同其尘”。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学会独享孤独,不必愤世嫉俗。
5、活在当下,最是畅然: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
唯有遵守本心,活在当下,才不负韶光。(以上图片来源皆为Pexels)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讬,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读
对于《兰亭集序》最深刻的印象,是它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美在三绝:
一绝,重字不重,二十一个“之”字,字字不同,美态各异;
二绝,涂抹成为艺术。作者醉酒之作,错字别字,涂抹不可避免,但也被作者玩儿成了艺术;
三绝,用情至深。而今,虽然我们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但在后人的摹本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王羲之掖不住的喜与藏不住的愁。
天朗,气清,风和畅,文章开篇,尽是视听欢愉。
读来,如亲临盛会,畅快自得之意得到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对生命的感慨。
逝者如斯夫,岁月,在悲喜交集的点滴中流逝。
唯有遵守本心,活在当下,才不负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