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像(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句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名言,每个中国人在为人父母后,这句话就会被常常挂在嘴上、疼在心里。它听上去像一句俗语,普通极了,它又精辟极了,触击人性,能引起无数为人父母者的共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话竟出自慈禧之手。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她被描述为“垂帘听政”、残暴、只会玩弄权术的统治者,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她其实是复杂而多面的。在她权倾天下47年间,大清帝国经历了无数的风波和挑战变革和改革,她支持洋务运动。但她也面临着许多内外部的挑战,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慈禧曾给过当时的社会不少言论自由,过去女人裹脚的陋习,就是慈禧取缔的。
慈禧读书不多,但据《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工试帖诗”,指慈禧掌国后,处于不停学习的状态。但不知为何她一生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首诗。这首诗中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成为了百年传颂的名句。
慈禧太后的母亲富察氏,是归化城副都统惠显之女,安徽宁池太广道叶赫那拉‧惠征之妻,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逝于同治九年(1870年)。1867年,就在富察氏六十大寿的时候,慈禧身在紫禁城高高统治着大清王朝。
紫禁城距离富察氏所在的锡拉胡同咫尺之遥,实际上之前每次慈禧的母亲过生日,慈禧太后都会亲自向母亲祝寿,看戏听曲,陪母亲待上一整天,而这六十大寿那天正好要举行国事活动,脱不开身,慈禧也是下了番心思,准备了丰厚的贺礼,还亲手写下了一首四句诗,命人精心装裱,然后给老太太送去。这是诗的全文:
<祝母寿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要说慈禧的书法还是不错的,曾以一手好书法成为咸丰批奏折的代笔。这副书法一直保存了几代人,可惜在“文革”中被销毁了。
慈禧读的书并不多,这首诗并不符合七律押韵。不过俗话说“文贵于真”,后人读起来刚觉得第一句“世间爹妈情最真”太浅白了,紧接着一句比一句打动人心,最后一句沉甸甸的,是那么贴近天下百姓,而又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慈禧真的孝顺母亲吗?这个问题又关乎人性的复杂。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着《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说,慈禧“对于那些皇族和自己母家这些较近的至戚,都是很切齿地痛恨着的。”另一个史料《清稗类钞》也记载了类似的事情:“孝钦后(慈禧)尝语人曰:‘我自幼受苦,父母不爱我,而爱我妹。’”
清末民初有一位燕北老人易夔,世世为宦,熟知宫廷琐事、禁苑秘闻。据其所著《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记载,慈禧其实待她母亲不怎么样。举例说,慈禧入宫得咸丰帝宠幸,富察氏入宫看她,慈禧冷着脸说:“母亲过去说女儿是赔钱货,今日如何?”她母亲很生气,但也不敢说什么。
按照大清后宫礼仪,父母入宫探望身为妃子的女儿要行君臣之礼——跪拜礼。做女儿的呢,哪个忍心看着父母给自己下跪,基本上做做样子,当父母刚一行礼时,就向身边宫女使个眼色,宫女赶忙伸手搀扶,父母就势起身就算可以了。
可是慈禧在母亲行礼时,大模大样地坐着不动,受着母亲的大礼,让她母亲恨得牙痒。还有,富察氏一向不喜欢红红绿绿的装扮,慈禧偏要给母亲添堵。富察氏每次入宫,慈禧故意插了一脑袋的簪花见她。
就这样不出几年,富察氏就借口年事已高,就不怎么进宫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是慈禧小的时候母亲为她做了一件很漂亮的翠色小衫,使她大出了风头,但她妹妹也吵着要一件,母亲就为她妹妹做了一件一模一样的,心高气傲的慈禧一气之下用剪刀将小衫剪得粉碎,被母亲告到父亲那里,挨了一顿狠打,这使其一直耿耿于怀。
也许,等到慈禧自己生育了儿子、养育了养子,等儿子长大也跟她作对,发生了那么多痛心之事,才知道养儿有多么不易,自己当初是多么伤母亲的心。
慈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能够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必然有她超人的能力和胆识。通常认为,任何人在那样的政治漩涡中都会变得冷血无情。不过从这首诗里,我们多少可以体察到,慈禧也是有血有肉的。可以想像,虽然在她的情感深处,有个性好强而残存的对母亲的不满,但年事稍长后理解了父母不易,也不由得产生感激之情,或许更深处,她26岁丧夫后大权独揽,她青年守寡、中年丧子、晚年和光绪水火不容,作为女性、母亲和统治者,她有一种矛盾和无奈。
“父母心”的提法最早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关于感叹父母之恩的语句,古文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那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更早的有《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等,但都没有慈禧这句流传这么广。“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足以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千古名句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