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图片来源:Ken Ishii-Pool/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5月9日讯】习近平在上一任的十年当中,政权对政治异见人士的高度打压,这是公认事实,但对经济资讯的流通和商业报道还是相对开放,相当于默认这个仅存的自由。可是这个被认为相对资讯公开的领域,今天已经面临挑战,内地通过修订《反间谍法》,限制外资企业不能取得经济及企业信息,多家外资均有内地高层及人员被带走调查,“揽抄加速”将令外资加速撒离,更重要是,香港未来会走上同一条路吗?
《彭博》及《华尔街日报》均引述消息称,内地讯息公司“万得资讯数据”Wind最近数月不再允许在中国以外地区客户,使用其平台进入公司注册数据库,称有关改变主要是基于监管要求。同时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企查查”和“天眼查”,其用户于中国以外地区亦有一段时间未能进入数据库。
在我仍处理财经新闻期间,万得资讯Wind是中国最重要的数据库之一,其中的经济和金融数据被中国国内外的分析师和投资者广泛使用。万得能提供广泛企业及资金流向资讯,而天眼查更是内地的企业注册数据库,可以翻查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两者均是重要新闻资讯来源。据Wind网站资料显示,他们收集了超过2亿家企业和2.7亿法定代表和高管的数据。包括有关公司股东和关联公司、筹资和投资活动、法律纠纷和经营风险等讯息。
显然,这一切都是在中国最近扩大《反间谍法》适用范围以应对所认为的外国威胁后,许多外国智库、研究机构和其他非金融实体发现无法续订万得资讯,原因正是“合规”问题。
中国在五月初修订了《反间谍法》,将所有“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纳入保护,相比之前“国家机密和情报”的范围要大得多,“间谍”的定义已被无限扩大。更重要是这些事件释出的整体信号:在中国,独立收集资讯面临的风险大大上升,即使是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等相对常规的工作也是如此。这似乎很有可能对外资产生直接的寒蝉效应。
这一行动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越来越坚信,西方、尤其是美国,威胁到中共权力掌控的存续。习近平最近主持了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党内术语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一个信号,即要将抵御外国威胁的重要性放在欢迎外资的前面。
这种对外资取态的根本性改收变,还反映在今年以来,更多外资企业已被中国公安部门盯上:美国咨询公司贝恩公司(Bain&Company)称其上海办事处工作人员最近受到中国公安盘问;对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在华销售产品启动了网络安全审查,当局并拘留了日本药企安斯泰来制药(Astellas Pharma Inc.)的一名高管,理由是怀疑这名日籍男子从事间谍活动,这令外国公司高管颇为惶恐。
其中还有是美国尽职调查业者美思明智集团(Mintz Group)称其北京办事处遭到突击搜查,其工作人员被拘留;四大会计师行之一德勤(Deloitte)的北京分所因涉嫌在对一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存在缺陷,被处以罚款约3,100万美元,该办事处业务已被暂停至6月。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警方最近几个月对凯盛融英(Capvision)的上海办事处进行了突击检查,该公司是一家驻纽约和上海的专家咨询和研究服务提供商,公安向凯盛融英当地员工询问了他们的中国专家名字。
虽然在中国工作的外企高管称,有关部门的约见或造访一直存在,但上述拘留事件以及行动的总体强度颇为引人注目,特别考虑到对万得资讯等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已被收紧。
经济资讯自由过去十多年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唯一容许自由流通的资讯,尽管内地的经济数据往往被指存在“水份”,但企业仍然期望透过掌握这些数据为进军内地庞大市场做好部署。
但今天这个最后的资讯“自由堡垒”正在崩塌:眼下这场整顿运动表明,中国政府及习近平本人已很有把握地认为,很多外资公司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不可能说走就走。
不过投资者显然已经用脚投票,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全球投资者通过“沪深港通”跨境交易环节从中国股票中净撤出近32亿美元。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最长的一次资金外流。而根据中国两个清算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境外投资者减持了相当于260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券。同时,2022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比锐减48%,至1,800亿美元,为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在一个月前写下《“走先啦系咁先啦!”资本大逃亡撤离中港市场》,当时已提及全球最大基金领航、以至主权基金如新加坡国家投资公司(GIC)正在撒离中国或减少内地投资,但这个趋势未有停止,据报加拿大第三大养老基金安大略省教师退休金(OTPP),上周已经将其驻港的中国股票投资团队停运,以其规模高达1800亿美元,这消息在投资界引起巨大震撼。
更重要的问题是,香港会否走上这条封闭资讯的道路?三年前我应该满有信心答绝对不会: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嘛,中央不是说香港是联通内地与国际的重要桥梁吗?资讯封锁正正是资金流通的最大天敌,两者只能二取其一。
不过在今天的新‧香港,这个答案我就不太肯定:两年前政府落实公司登记查册新安排,公司登记册上的董事资料可以由通讯地址取代住址,同时只披露身份证字母加3个数字,当时我已撰文批评这只会损害金融中心地位,好像上市公司大股东可以借此隐瞒身分,进行关连交易,甚至David Webb发表著名的《谜网50》报告,背后亦需要大量公司查册及核对个人资料,实际上这个改动影响深远。
但政府显然没有理会这些批评,之后更进一步收紧车辆登记查册,令香港仅余可以进行的调查报道,亦失去了重要工具,律政司甚至以此为理由将正当监察社会的记者告上法庭。这一切都显示,今天强调所谓国家安全盖过一切的新‧香港,好有可能逐步走上内地的资讯封锁道路。更重要是当局表明会参考内地《反间谍法》进行《基本法》廿三条立法,一旦启动现时仍然可以进行的尽职审查、公司查册以至一些被视为敏感的经济数据,日后能否仍然可以合法掌握?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