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图为天安门广场前门。(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随着朝代的更迭,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正名和别称,是中外城市中历史名称最多的一个。其中,北京和北平这两个名词广为人知。那么北京在历史上为何又叫“北平”呢?这就要从明朝朱元璋说起了。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农民大起义,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朱元璋兼并了起义军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之后,占领了江南半壁江山,并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帅师北伐。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年八月二日(9月12日),明军攻陷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于北平为燕王,以巩固北方的守卫,防御蒙古族的南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燕王朱棣即位之后,鉴于威胁明王朝的主要危险仍然是来自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首先迁都北平,并把北平改称北京,应天府为留都。明北京城的营建,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亦在北京建都,也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并且实行旗民分居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
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清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这一带的园林有密切关系。有人称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可谓不无道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1928年,蒋介石领导北伐革命军攻占北京,北洋政府垮台。起初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1913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优秀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1928年6月4日,北洋政府大帅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炸死。同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负责主持接收北京事务。6月11日,阎锡山、白崇禧率北伐军自保定联袂进入北京。此后,南京国民政府于6月15日宣布“统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陈立夫提出国民党首府在南京,北京不宜用京字,因改北京为北平,为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
1930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当的优势,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国军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日寇在北京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1949年9月,中共窃取政权后将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其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