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今朝,如今的大陆,货币贬值与覆灭前的大清何其相似,而其官场腐败更是远过于清末。(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最近亚洲货币重贬,通膨对民生日常的影响各国人民皆有感。前不久,河南郑州银行挤兑事件,军方出动坦克车,想必是“惊动”了许多人。自今年年初起,中国大陆多个省份公务员以及属于事业编制的教师、医生等已开始大幅减薪。
台湾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林满红著有《银线》一书,详尽分析十九世纪的中国,认为拉丁美洲白银减产为中国所带来的危机,其影响实比鸦片战争还要深远。
清朝在覆灭之前,“银贵钱贱”的现实曾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太平天国的动乱有其时代背景,曾国藩也曾如此客观陈述1852年的清朝:“江西、湖广课额稍轻,然自银价昂贵以来,民之完纳愈苦,官之追乎亦愈酷,甚者或锁其亲戚,押其邻里。”
银贵“钱”贱指的是“铜钱”,凡生活起居市集采买用的都是铜钱,由清政府铸造。清政府从顺治皇帝开始设有铜钱铸局,1644年起各省铸造的铜钱用于支付士兵与低阶官员,但纳税、贸易交易流通、大型公共建设用的还是银钱。
航海时代开启后,世界贸易频繁,中国也于16世纪下半叶开始广泛使用白银,白银的主要来源是国外。19世纪前期的中国,民间钱庄是可发行并兑换银票、钱票,但当拉丁美洲白银减产,银钱与铜钱兑换汇率波动幅度过大时,就等于赋税增加了,百姓手上的铜钱变薄了,同样数量的铜钱能买得起的布匹变少了,如同我们今日所言的通膨。再加之民间钱庄的实际兑换汇率与官定的汇率不同,当实际民间交易是银越贵、铜钱越贱时,国库之空虚也是必然的。
此外,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出现了衰败,沈垚这样描述1830年唯利是图的北京城:“都下无一事不以利成者。”(出自《若帆楼文集》)
1845年的越南皇帝对清朝的覆灭也有预感,《大南实录》这样写道:“帝谓侍臣曰,清国政事近来殊无可观,朕昨览清国京抄……卖官鬻狱,无所不为,而盗贼、雨雹、异灾频仍,意者其季世乎。”
对比今朝,如今的大陆,货币贬值与覆灭前的大清何其相似,而其官场腐败更是远过于清末,这是否也是“季世”之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