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2年1月10日讯】元宇宙红了之后,配套的技术也跟着进入大众视野,VR技术就被誉为元宇宙的顶梁柱之一,但真正的事实是,VR成名要远远早于元宇宙。遥记得2016年元旦,资本开始蜂拥而至,各路大佬发表的激昂演讲依然历历在目。遗憾的是,五年之后,VR并没有成为媲美于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现象级产品,流行程度甚至远远不及PS游戏机、智能手表等等。曾几何时,人们对于VR技术充满幻想,设计出大量的应用场景,包括沉浸式游戏、立体电影、远程购物、VR旅游等,甚至一些成年人的服务,也巴望着VR技术来拯救自己。只是这一切的美好,都被一个重重的头盔和它所带来的眩晕感,瞬间毁灭。
现在,大家只能寄希望于VR能借助元宇宙的春风再次起航,或许在更大规模资本的加持下,VR硬件会十分便携,VR软件编程人员亦能养活自己。
或许,现有VR产品只是实验产物,给业界做参考。其中最核心的警醒:产品和人性之间的匹配度。类似VR、游戏机之类的娱乐设备,势必要迎合人性,而市面上的VR设备之所以没有爆火,底层逻辑在于:它是反人性的产品,需要消费者顶着巨大的“眩晕”来操作。
VR设备有哪些“神操作”?
任何产品都要考虑人性,谁能熟读人性,谁家的产品就能大卖。人性是什么,不置可否地说,现在的人就是贪婪、懒惰、自私、虚荣等的物质体现。
过去10年最成功的产品莫过于iPhone,表面上看是设计、品质、系统这些因素,但底层逻辑是乔布斯戳中了人性深处: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iPhone创造出一个新的移动网络世界,满足人性之贪婪;而触摸屏、简单的操作又让懒汉们趋之若鹜。此外,相比于个人电脑、网吧的公共设备,消费者手里握着一个4-5寸的小屏幕,独处操作,很好地迎合了人类之于隐私的需求。至于说,虚荣心更是让Apple团队利用得恰到好处,连企业家、明星都曾把iPhone4作为身份标签。所以,iPhone在全球范围内爆红,绝非偶然,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比之下,VR设备就不是太友好。2016年,它们曾经以“救世主”的身份鸟瞰资本市场,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仅一年的时间,很多大佬就对着VR头盔连连叹气:VR设备就是一个字“快”,热得快,凉得也快。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事实上,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类似的概念,旨在利用计算机平台和传感器技术创造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而普通人之于VR场景的向往,正在于能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或逃避现实、躲避琐碎;或横行无忌,释放人性之恶。
尴尬的是,VR设备始终要用一条线,告诉用户:你们永远也逃不出我的控制。无论是任天堂、PS VR等游戏玩家,还是HTC Vive、小米VRE都没有办法“释放人性”。VR产品通常体积庞大,不便携,需要和电脑进行复杂的线路连接,把用户框到一个“圈圈”里,经典地“画地为牢”。虽然小米、HTC等厂商推出的一体机,便携性有所提升,但是佩戴超过10分钟,一般人都会感觉头晕、恶心,这简直就是致命打击。人性就是懒惰,总想躺着就把事情都给做了,VR设备却要让用户克服头晕。在非刚性需求领域,VR产品自然会遭遇冷眼。
背靠大树,元宇宙会翻红VR设备吗?
2016年也是中国VR的投资元年,尴尬的是,只有这么一个火爆的元年,然后,VR就变成了过气明星。如今回头看看,5年之前的情况就是市场很热,但是消费没有起来,包括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工业体系基本没有。而5年之后,元宇宙热度提升,好像又是一个新的轮回:现在,大家感觉元宇宙就是一道“技术炖菜”,而在这一锅乱炖中,VR技术应该是一味主要的食材,以至于,冷眼许久的VR概念借助元宇宙再度翻红。
现在,元宇宙的投资非常火热,一些金融人坦言:现在赚钱有条捷径,只需要搞点和元宇宙相关的概念就可以了。幸运的是,VR的投资早已变得理性,今年的投资案没超过30件。显然,资本正等着VR尽快成熟起来。
如前所述,VR头盔是一些反人性的设备,事实上,没有用户愿意为了一个“非刚需”的活动,去克服生理上的不适,这其实也凸显出VR的定位问题。显然,虚拟世界更靠近游戏、娱乐产业,用来消耗人们的剩余精力,也就是非刚需产业,但显然,VR的内容远不止于此。这两年因为疫情,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包括教育、医学等行业都在经历重组,正是VR大显身手的好时机,比如通过VR设备完成复杂的教学课程,把文字、图片、电视教程,构建成为立体而完整的学习模型;医院则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再利用VR技术做更加明智的判断;据说,日本的小小影片产业,也想借助VR技术来修正画面,升级用户体验。显然,VR技术在“元宇宙时代”大有可为。
当然,要想让产品落地,势必要从硬件、软件上做出革新,涉及芯片、显示器、光学器件、声学、传感器等等,这些行业都需要认可元宇宙和VR的前景,同时,获得相应的投资。笔者能想到的愿景:VR设备被浓缩成为一个普通眼镜的大小,靠无线信号连接。普通人能接受眼镜,自然也会接受VR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