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人李齐贤(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中秋节在唐代盛行,在宋代成为全民都重视的节日,而唐宋两代又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时代,当诗词遇到中秋,自然能擦出无比明亮的火花,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宋后的元明清三代,中秋依然是大节,所以古代写中秋的诗词数量之多,令人应接不暇。在众多写中秋节的诗词篇章中,高丽人李齐贤的一首元词《玉漏迟》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却有着独特的文学意蕴,而又因为作者李齐贤特殊的身份,所以这首写中秋民俗节令的词作,尤其让人觉得有趣。
李齐贤是朝鲜半岛古代“三大诗人”之一,高丽时期卓越的诗人,也是朝鲜半岛古代民歌整理者和翻译家,以及朝鲜半岛文学史上优秀的词作家。李齐贤因其特殊的贵族身份,在西元1315年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了长达26年之久(一说为十多年)。
在中国生活的日子里,李齐贤广泛学习中国文化,遍交名士才子,像赵孟、姚燧、张养浩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他的朋友。另外,李齐贤在中国期间,足迹几乎踏遍中华南北。曾经,他还以成均馆祭酒身份奉使前往峨嵋山,这首《玉漏迟》题目是“蜀中中秋值雨”,可能便是写于出使的这个时期。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外国人”填写的这样一首中秋佳作:
元代李齐贤《玉漏迟 蜀中中秋值雨》
一年唯一日,游人共惜,今宵明月。露洗霜磨,无限金波洋溢。幸有瑶琴玉笛,更是处、江楼清绝。邀俊逸,登临一醉,将酬佳节。
岂料数阵顽云,忽掩却天涯,广寒宫阙。失意初筵,唯听秋虫呜咽。莫恨姮娥薄相,且吸尽、杯中之物。圆又缺。空使早生华发。
开篇词人便点明中秋节并非普通日子,而是一年只有一天的大日子,“一年唯一日”,这一天除了月色很好之外,还有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承载了中国人团圆的美好寓意,“游人共惜,今宵明月”,背井离乡的游子会产生思乡怀人之感,这或许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吧!李齐贤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人在异国他乡,无疑也会产生这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感情。
词人这种思乡之情无处安放,于是在这如露洗霜磨的月色中,只能斟满杯中之酒,频频畅饮,“露洗霜磨,无限金波洋溢”。李齐贤本身便爱饮酒,在他别的作品中,也多次写到饮酒,“载酒同游遍洛城”,甚是潇洒,但今天这个日子比较特别,所以词人饮酒,自然不同往日,词人也是伤感的,即便是他强说,“幸有瑶琴玉笛,更是处、江楼清绝”,环境很好,音乐很美,但这一切,并不能完全排遣词人那思乡的心情。
因此末尾词人表示,“邀俊逸,登临一醉,将酬佳节”,在这样举国团圆的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邀请一些同样不能团聚的朋友们,登山临水、开怀畅饮,以图一醉,以便不辜负这样美好的佳节。
如果说,上片词人强打精神,不辜负佳节美景,那么下片就因为天气的原因,转而变得悲伤沉闷了。古语常说,“八月十五云遮月”,这一年的八月十五似乎便是如此,词人写道:“岂料数阵顽云,忽掩却天涯,广寒宫阙”,本来月色当头,现在乌云滚滚而来,遮盖住了广寒宫阙,天地变得昏黑起来。
这样急转而下的天气,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尤其是词人的心情,因为本来就是强忍思乡情,现在好了,赏月宴会因为这天气,变得寂静起来,“失意初筵,唯听秋虫呜咽”,每个人都变得无心把酒,一片寂静声中,只有秋虫呜咽,带给人深深的寂寥之感。
这时候,还是词人首先打起了精神,为大家调动气氛,他说“莫恨姮娥薄相,且吸尽、杯中之物”,不要去想这天气了,月中的嫦娥和我们一样不能与亲人团聚,我们还是干了杯中之酒,尽情一乐吧!然而,词人虽然这样说,内心却不禁生出感叹,“圆又缺,空使早生华发”,月亮圆了又缺,只能让人空叹岁月蹉跎,华发早生,这种深深的无奈,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
李齐贤这首词,以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为载体,通过天气的瞬息变化,写出了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也写出了思念亲人不能团聚的复杂内心,同时又感叹了岁月蹉跎、时光易逝的无奈,有着含蓄而温柔的美感。元代好词本就不多,写中秋的作品数量更少,李齐贤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写出这样优秀的词作,无疑是非常难得的,这首词,也因此成为了元代一首经典的中秋作品。
责任编辑:衍淡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