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千佛和平塔(图片来源:Jason Zou/维基百科)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有一座文殊院,被称为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这座佛教寺院的建立时间,最早能追溯至隋朝,当时的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了讨好在蜀地有着“圣尼”之称的信相法师而修建。这座文殊院曾发生过一件神奇事,令人啧啧称道:遭遇大火时,建筑尽毁,但却有10尊护戒神像毫发无损。
其实,这一座文殊院的最早名称并不叫文殊院,而是取巧于信相法师的名字,称作信相寺。因为有权贵捐赠,信相寺很快就成为了成都当地主要的佛家场所。
此后虽然历经了五代十国、蒙古人入侵等中国的乱世之秋。但因自身是佛家之地,没有直接参与权贵间的军事斗争,因此并未被战火烧毁,成为乱世中,少有的一片寂静之地。直到信相寺遇到了明末的农民起义。
1627年,由于陕西大旱,农民连自己温饱都成问题,根本无法上交官府规定的“皇粮”,但是此时澄城父母官的知县张斗耀,却全然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丝毫没有“救灾”的心。
走投无路的饥民王二,为了活下去,召集了一大帮饥民,对澄城县城进行了冲击,诛杀了张斗耀。这即为一系列明末农民起义的开端。此后,陕西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起义军,民间熟知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在这个阶段参加了起义大潮。
面对起义军,明朝朝廷起初是“剿抚兼施、以抚为主”,但因此时的明朝中央,已经极度空虚,根本无法解决“饥民”这个造成起义的源头。农民起义是此起披伏,明朝基本丧失对陕西局势的控制。
再后来张献忠、李自成二人,从起义军中脱颖而出,起义军开始不再是为了吃饱饭而战斗,而是大有要将明朝取而代之的趋势。而此时的四川,归属于张献忠的势力范围。
1644年,张献忠在控制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广东、广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为了能够和北方的李自成所部,在为未来的争霸中有跟踏实的基础,开始向四川进军,天府之国所代表的粮仓,将是他问鼎天下的最核心筹码。
八月初,张献忠借着四川“省会”成都,四处聚拢援军的机会,派遣亲信伪装成援军,混入了城中,当大军临近成都之时,其亲信从城内发难,打开城门,最终张献忠在八月初九拿下了成都。
攻入成都之后,四川巡抚龙文光、巡按御史刘之渤、按察副使张继孟等人殊死抵抗,爆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巷战,大量成都的建筑毁于了战火之中。根据《成都县志》记载,信相寺就是在这样的明末战火之中被摧毁,且还是建筑俱焚。
但是县志中,也给出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就算是“建筑俱焚”了,信相寺还留下了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而这从历史结果来看,是其重生的基础。
1681年,一个叫慈笃的禅师来到成都,并来到了此时已经是废墟一片的信相寺,然后在幸存的千年古杉之间悟道。而一旁的成都百姓,旁观之时,惊奇地发现慈笃禅师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于是惊呼这是圣人,同时也不知怎么的,在口口相传之后,慈笃禅师变成了“文殊菩萨”现世。
古人非常信此种“瑞相”,并口耳相传,成都城内的有钱人蜂拥而至,纷纷出资重修信相寺,让慈笃禅师潜心修炼,而新寺修成之后,为了呼应之前的“文殊菩萨”现世,就将信相寺改称为文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