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 是儒家经典 《论语》的第一篇。(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学而” 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一篇。其中第一章只有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被历代的儒家学者推崇备至。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对此章评价极高。
从上初中时就会背这几句话,到如今头发都白了。可是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些疑惑:这三句话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没什么关系啊。为什么古时候那么多有智慧的人都在学?还说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而且朱老先生虽然给了这么高的评价,也没说说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一篇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成年之后对道家的思想不知不觉间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有一天忽然恍然大悟:孔圣人这三句话,背后原来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这秘密,自然和道家的理论有关。“道”和“德”名词和概念都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不过要把它说明白,就不得不了解“相生相克”的理论,和古人比喻的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对于已经学会了的东西,时常复习一下,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吗?” 明悟了“相生” 的道理,就会看到事物的反面 - 因为阴阳生万事万物,所以任何一种事物都对应着它的反面:复习对应着学习新东西;快乐对应着痛苦。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学习新的东西,是一件痛苦的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理,朋友其实是我们认识,熟悉,并喜欢的人。背后的意思是:“了解认识一个我不认识的,不熟悉的,而且不喜欢的人,是一件痛苦的事!”
这前两句话之间的联系,是古人洞彻了“万物皆有灵”的道理,形之于文,就是以人喻事,以事喻人的智慧。复习学过的东西,就好比见一个老朋友;学习一个新知识,新技能,或者新事物,就像是去了解认识一个陌生的人。
这两句话,是孔圣人的谆谆教诲:只有不怕吃苦,才能不断接受新的东西。了解原来不了解的人和事,从而增长知识和智慧,扩大身心的容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对应的反面,要结合前两句话才能明白。既然接受新的事物,知识,观点是一件痛苦的事,认识了解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人也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做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不了解甚至不喜欢的人和事,众人的反应必然不同,其中就免不了有因为不理解而出现的排斥甚至责难、攻击。那么,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自己是那个别人不了解的人,或者是提出新的观点,认识,理论的人呢?面对别人的不理解 (甚至是责难、攻击),我们该如何对待呢?这就是第三句要说的:“如果能坦然面对这种不理解(甚至责难、攻击),那这样的人,是君子啊!” 那么,这种别人的不理解 (甚至是责难、攻击),对于提出新理论的人而言,也是一种苦,能够不逃避,坦然面对这种痛苦,而且无怨无恨,这个人的境界不就是在升华吗?
举个例子。在科学界,提出一个超越当时普遍认识的新理论的人,往往不被别人理解和接受。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在当时,即使是物理学界,也不被绝大多数的人理解。如果爱因斯坦因此着急上火,弄不好会身心受伤。又或者他迫于同行的压力,不敢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理论,那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发展,也许会推迟好多年。
学习其实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孔圣人为什么不明示这个道理,非要反过来说呢?再者,朱熹老先生显然对这三句话也心领神会,不然不会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那为什么他也没把这些道理解释明白给后人留下呢?这三句话作为儒家经典 《论语》的开篇,大有深意。说它是“积德之基,入道之门”,恰如其分。
既然是“入道之门”,那修道人必然知道。但知道的人都不说。不说的原因是这是天机,天机不可泄。该说的已经在经典里都说了,剩下的要靠人自己悟。所以朱熹只是给了个提示,并不把实质的东西说出来。北宋的邵伯温,是邵雍之子,这样回忆他的父亲: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一九》:“康节先公于书无所不读,……平生不为训解之学,尝曰:‘经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盖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邵雍既是儒家的大成者,又是先天大道的修炼者,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我理解他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经典的意思本身已经很明白,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罢了,若是给经典下定义来解释的话,就好比在屋子里面再盖个小屋子,床下面再支个小床,会把人们局限在更低的认识框框当中,这是滋生祸患啊!
时移世异,当初圣人不为的“训解之学”,如今被共产党改头换面,大行其道。前些年大陆有个特别火的节目,叫“百家讲坛”,找了一大堆的“专家学者”,用无神论思想随意解释老子、庄子、孔子......随便下定义。表面上是“恢复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继续加深破坏传统文化。
“学而” 的第一章这三句话,也被共产党安排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让上过学的人都耳熟能详。其用心却是极其险恶的:它知道,这三句话,背后的意思常人难以明白,被无神论灌输的人更难理解。而表面上看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句话。它就是要把这三句话堂而皇之的收入教科书,目的就是让被洗过脑的人们觉得:“所谓的古圣先贤,四书五经的经典,被千百年来的古人学子推崇的东西,其实是胡言乱语,不合逻辑的歪理邪说……”。 表面上是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反对排斥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