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又叫卫鞅,或称公孙鞅,是卫国君主的后代。他从小爱读法家书籍,喜欢政治和法律,是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门客。丞相看出卫鞅是人才,打算向魏君推荐;哪料自己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眼看气息微弱,没有救了。魏惠王这才登门,向他请教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公叔痤喘息着说:“我没有别的话。我家的门客卫鞅,年纪虽轻,却很有才能,希望君王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吧。”惠王从没听说这个人,当时半信半疑,没作回答。
公叔痤又说:“君王呀,你若不愿重用他,就一定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到别国去啊。”惠王含糊地点了点头,走了。
魏惠王走后,丞相(公叔痤)马上把卫鞅召来,一再表示歉意:“我刚才向国君谈了你的情况。我是先为国家,后讲私人感情。先给君王出主意,若不用你,就杀你;现在,再来告诉你,你就赶快逃命吧。”
卫鞅听了,很不以为然,答道:“君王既然不能接受你的建议重用我,又怎能重视你的意见,来杀死我呢?我是用不着逃走的。”丞相只得叹息作罢。
魏惠王果然没把卫鞅放在眼里,认为丞相病糊涂了,在说昏话。公叔痤死后,卫鞅本来可以继续混日子,但他胸怀大志,岂肯虚度年华?不久,听到秦孝公贴出招贤榜,公开招聘能够帮他富国强兵、改革政治的人才。卫鞍便悄悄地渡过大河,离开魏国,到达咸阳,投奔孝公的宠臣景监,被引荐给孝公。商鞅提出自己治理国家的设想,一下子就与孝公的想法合拍了,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卫鞅决定变法,和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甘龙,展开辩论,取得了胜利。他公布新法条令,主要是说,严密户籍组织,重视农业生产,明确等级制度,强调为国杀敌,立功的受赏升官,无功的撤职为民。
为了争取老百姓的信任,他把一根木杆,竖在国都南门口的闹市中,旁边贴着布告:谁能将木杆移到北门口的路上竖着,犒赏十斤金子。
过路的人看了,都莫名其妙:一根木杆,又小又轻,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移走,移去北门又有什么意思呢?不是在开玩笑么?
卫鞅见没人响应,又增加奖赏:“谁能把木杆移到北门的,给五十斤金子!”
有个人壮着胆子,扛起木杆,晃晃悠悠地移到了北门路口。看热闹的人,跟着一大群。
卫鞅马上召见这人:“很好,你相信我的命令,认真执行,我就照章奖励。”随即交给他金子五十斤。
在场的人都惊得呆了,纷纷议论:移动木杆,轻而易举,尚能兑现巨额的赏金,何况国家公布的法令呢?从此以后,秦国的百姓相信卫鞅说到做到,轰轰烈烈地行动起来了。
可是,推行新法,直接损害了咸阳城中贵族富户的利益,他们纷纷抵制,蠢蠢欲动。太子也违反了新法条令。但是,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是不能接受任何处分的。怎么办?该让太子的师傅来代替:学生犯法,老师教导不力,不是应该处罚吗?于是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两个人名)召来,数说他们失职的罪责,将公子虔处刑,在公孙贾脸上刻字。这么一来,所有的反对派,都被镇住了,新法很快推广开来。
十年过去了,秦国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对公事很热心,不为私人利益争斗,天下富足太平。
有些过去反对变法的人,这时又赞扬起新法来了。可是卫鞅毫不领受这份美意,反而冷冰冰地下了另一道命令:“跟法律捣蛋的,就是这种人,一律流放到边远苦寒的地方去。”这样,国家的政治问题,法令的好坏,有利还是有害,谁也不敢再议论了。
由于他的巨大功劳,孝公封给他大官爵,赏赐“商于”地方的十五座城池。因此卫鞅又称作商君。
他的变法手段非常残酷、严厉,杀了许多人,并且还得罪了太子和他的师傅。大批旧贵族,也都很憎恨他。他知道反对的人不少,便住在家里不敢出门,又组成强大的私人卫队,保护安全。整天提心吊胆,日子很不好过。
纪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太子秦惠文王即位。他不顾商君对秦国作出的重大贡献,只想发泄私愤。太傅公子虔等人,诬告商君谋反,投合了惠文王的心意,于是下令追捕卫鞅。
商君(卫鞅)逃出咸阳,到了潼关,想住客店。店家请他掏出通行证,商君哪里自己要用通行证呢?主人马上拒绝道:“商君有命令,客店如果收留没带通行证的旅客,是要株连坐牢的。我不敢留你住宿啊。”
商君听了,哑口无言,不禁喟然长叹道:“我自己制定的严酷法令,原本是用来限制百姓的,最后竟把自己困住了。我真是作法自毙啊!”
他赶紧逃到魏国,竟又被送回商于,被抓到咸阳。秦惠文王用卫鞅制定的“五马分尸”的残酷刑罚,将他处死了。这又是作法自毙啊!
正是:
行事首在为人民,
不可残酷待百姓。
将心比心最重要,
“作法自毙”教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