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前外交官何凤山。(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或许大家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德国商人辛德勒在二战期间营救犹太人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可中华民国也有个辛德勒,他在驻维也纳期间至少救了数千犹太人的生命,被犹太人视为英雄。这位民国的辛德勒,就是中华民国前外交官何凤山博士。
今年,以他命名的“何凤山广场”3月15日在米兰正式揭牌,这是意大利第一次使用华人姓名作为城市的地名。“何凤山广场”地段位于米兰华人商业区保罗萨皮路(Via Paolo Sarpi)和洛马佐路(Via Lomazzo)的交叉处。
何凤山出身贫寒,他刻苦勤奋,1929年入德国慕尼黑大学,1932年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1935年起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供职,开启了长达40年的外交生涯。
1937年,何凤山被派往中华民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任一等秘书,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中华民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改为中华民国驻维也纳领事馆,何凤山升任总领事。
193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居住国,居住着约十八万犹太人。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到一个月,第一批犹太人就被送进了集中营。
纳粹当局发出指令,只要犹太人离开奥国即可被释放。许多犹太人想去美国,但美国对奥移民名额已满;英国政府迫于阿拉伯国家的压力,严格限制犹太人前往英控巴勒斯坦。
1938年7月13日法国埃维昂会议后,32个与会国家都拒绝收容犹太难民,使奥国犹太人的处境如雪上加霜。他们每天心急如焚地前往各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申请移民,然而,多数国家都拒绝伸出援手。
17岁的犹太青年艾立克・哥特斯塔伯,连跑了50多个总领馆,都失望而归。1938年7月20日,他怀着绝望的心情走进了中华民国总领馆,没想到这最后的努力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这里,他一下子就为自己和家人办妥了20份前往民国上海的签证,成功逃离了维也纳。格罗斯费尔德一家也是这样逃出来的。当时身为银行家的摩里斯・格罗斯费尔德已被关进了集中营,但他妻子斯塔拉拿到了全家去民国上海的签证,在向纳粹当局出示这张移民证明以后,摩里斯被释放了,一家人平平安安来到上海。
当时的上海已被日本侵占,事实上不需签证即可前往。签发上海签证的总领事何凤山博士也知道这只是“名义上”的签证,但是,这名义上的签证可以作为犹太人移民国外的证明,是他们逃离这里的护身符,也被称为“生命签证”。
不管是谁,只要提出申请,就能在中华民国总领馆得到签证。于是,民国总领馆前每天都排起了长龙。
后来,纳粹当局以总领馆租用的是犹太人的房子为由,将总领馆所在的房子没收了。这样的情况下,何凤山将总领馆搬到了维也纳一处小得多的房子,所有费用都由他自己支付,他继续坚持给犹太人发签证。
从1938年就任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至1940年5月离开,何凤山到底签发了多少张“生命签证”,至今还难以考证,但犹太幸存者提供的一些护照原件上的签证号颇能说明问题。1938年6月时,签证号为200多号,1938年7月20日时,签证号已超过1200号。
何凤山1938年10月27日签发的1906号签证。(网络图片)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一夜之间四千多名犹太人被捕,前往中国总领馆申请签证的人越来越多,何凤山签发的签证也就更多了。
许多人凭着前往上海的名义签证,逃往美国、加拿大、南美、巴勒斯坦、菲律宾、古巴等地。有一本书曾专门记述了400多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上海的签证,几经辗转,逃到巴勒斯坦的经历。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这一壮举,在1997年以前很少为世人所知。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说,她父亲从来都是平常心态,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正因如此,何凤山很少提起此事。
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他在给一儿一女起名字时,儿子叫“曼德”,女儿叫“曼礼”,“德”和“礼”两字正是父亲对儿女的希望,和他自己一生的追求。
1997年9月28日,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寿享96岁。曾任《波士顿环球报》记者的何曼礼为父亲写了一个讣告,其中提到父亲曾在中华民国维也纳任总领事期间为犹太人发过签证。
讣告在报纸上刊出后不久,何曼礼接到了一位犹太裔历史学家的电话,向她询问何凤山发签证的事,何曼礼说在父亲晚年出版的《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回忆录中,提到过此事。
这位历史学家艾立克他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凤山博士的名字。而现在,他接触到的几乎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着何博士的故事。经过发掘才知道,有不少目前在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犹太人,他们的父母就是被何凤山救的。
艾立克说,“就像辛德勒一样,何博士的故事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他将成为一个让中华民国人骄傲的名字。他不仅是中华民国人的英雄,也是我们犹太人、西方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