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落繁华如云烟,心清气闲渡红尘。(图片来源:pixabay)
骆宾王,字观光,唐代诗人,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名(宾王)和字(观光)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其诗作《咏鹅诗》妇孺皆知,是儿童启蒙的必读诗。
本文介绍骆宾王的诗作《夏日游目聊作》。
此诗描写诗人于夏日休息时来到田园见到的景色和当时的心境,全诗清新空灵,摆脱尘累的逍遥、愉悦清朗跃然纸上。游目,即放眼纵观。
夏日游目聊作
(唐)骆宾王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源自《全唐诗》)
暂时抛开纷繁世俗事务的牵累,放下由名利情而生的烦恼和束缚,去寻找世俗之外的清静之处散散心。安详超逸,心态安闲静默,心思越发玄妙不可言传,神气幽静,身体也觉轻盈飘逸,飘飘似神仙。
水塘中夏日的荷香清爽,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农田里成熟的麦穗气息舒适柔和,清新宜人,让人愉悦舒爽。哪里用得着到沧浪之水,去洗涤我沾满尘土的帽缨呀,在这里就可以让身心都得以净化啊。
诗的最后一句用了典故,有自喻之意。楚臣,指楚大夫屈原。缨,帽子带。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意,笔者展开此典故如下。
典出《楚辞・渔父》:(注1)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骆宾王在诗的最后引用这个典故,就是为了说明要净化身心,何须外求?放下了“尘累”,摆脱了名利情的束缚和因此而生的种种烦恼,自然会心安体闲,心达方外,由于心态的升华,身体上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身体变得轻盈而舒适。
只因平时的“尘累”太过繁重,纠缠于世俗事务当中,苦苦陷于名利情的这张大网中,无法脱离。一旦抛弃这些“尘累”,忽然柳暗花明,海阔天空,心情愉悦清爽,舒畅安宁,身心都得到了提升。
超脱尘网,这时所见的一切景物都是美好的,宛如仙界,这是因为心态的升华所致。如作者写“荷香”之“满”、“麦气”之“清”,寥寥数语,一幅美好祥和的画卷便展现在眼前。纵观全诗,这是唯一一句描写景物的诗句,其余诗句描写的都是“物外情”。作者在题目中言“游目”,其实在诗中对“心”中感悟的描述更甚呀。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细细体会,内涵深远,回味无穷,此句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注1:古文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录自《楚辞・渔父》)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