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看中国2018年7月22日讯】据《日经中文网》与中文媒体报道,北京意锐新创科技是一间开发采用二维码的智能手机结算系统的有关技术和产品的企业。该公司在支援“微信支付”等的结算设备领域占据了中国国内市场超过6成的份额。
一、在日本医院接触到二维码
该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正是被称做“中国二维码之父”的王越。他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名牌大学学习计算器之后,由于机缘巧合,到东京一家中等规模软件株式会社就职。他从搬箱子做起,直到成为技术总监。
2001年11月,王越做一个民营医院的看护管理项目,需要对于患者和药品的管理引入二维码。他看到了医生通过二维码来读取患者相关信息的情形,这是王越第一次接触到二维码。他记得二维码技术一个模块当时的售价就高达999美金,非常昂贵。
随后王越就发现二维码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二维码能解决物和人之间的识别和信息,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他敏锐地嗅到了二维码的商机,在之后的15天里废寝忘食地思考着利用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如果能用手机读取,成本将大幅下降”。
二、回北京创业
一想到手机二维码以后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王越就按捺不住激动之情,他决定要回国创业,“就算做了炮灰我也愿意。”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他离开了工作近三年的日本,带着当时的新鲜事物二维码回到北京,并于2002年7月选择了有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同学跟朋友创业。
公司名称为“北京意锐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王越是希望公司能“意气风发,锐于进取”。该公司在中关村成立,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二维码专业企业。他后来概括,“创业过程就是一个二维码技术深度学习跟研发的过程。”
2003年公司才有了第一个客户,并赚了第一桶金。当出售给对方一个二维码的license(技术使用许可)就可以卖到1,000美金,而每笔订单常常是3万美金,甚至9万美金!对于初创的他们而言,回报相当丰厚。
2005年以后,王越还带领团队先后参与了开发汉信码(中国标准的二维码)与制定中移动条码应用规范。
汉信码(图片来源:维基)
三、构想领先于时代
然而,王越坦承当时在安卓、苹果等智能手机的大潮到来之前,早走了一步。随后又遭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他的公司几乎到了崩溃边缘,外界的投资没法跟进,“我们有两三个月,工资都开不出来。”他形容那时的自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像是重重地摔到了水泥地上”。
不久之后,王越的几个合伙人就离开了。从2008年到2014年,他每天都在寻找希望、寻找机会,每天都在想团队的薪酬怎么发下去。“我们也不断摸索如何在中国生存下来。”在这十多年里,只能依靠面向日本企业的软件开发等勉强维持生计。
四、转机
转机出现在2015年。此时,无线通信的技术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消弭了以前的瓶颈——2007年的手机扫一个二维码要等7秒才能有反应。虽然,设备本身早已完成开发,但在这一年才终于被时代赶上。
在餐饮店等处供顾客以自助方式来完成智慧手机结算的设备,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在2016年,公司的产品变成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互联网支付公司选择的二维码支付设备。
在中国的业务走上轨道以后,王越如今再次将目光投向日本。日本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希望能加快二维码结算的实用化,在展开技术合作的洽谈正在积极推进。王越表示:“对我来说,日本是创业的源泉。”看来和日本企业的缘分将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