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图片来源:pixabay)
古籍中常常提到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进退有度,这关系人生的祸福、家族的运势,甚至关乎国家的兴衰命运。
《道德经》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对此,一种理解和体悟是: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老子还讲过:“知足者富。”
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知止”的寓言小故事。
粤地的工匠善于造船,越王先用了他们中的一个好的,命令管米仓的人给他上等的粮食吃。粤地的造船工匠都敬仰他。到了年底,这个工匠对越王说:“我不仅能造船,而且还能掌船。”越王相信了他,在隽李之役中,他驾船在五湖水面上遇到了大风,船沉了,人也淹死了,越人都怜惜他。
郁离子说:“这就是属于画蛇添足一类人啊。人不论智愚,只要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功成而身不毁,因此,以伍子胥之贤良,而不能避免毁身。伍子胥到吴国去,只不过是希望替他父兄报仇而已。等到他进入楚都并鞭打楚平王的尸体,这也就够了,还有什么再要求的呢?他却不离去,结果沉没了自身,这是不知道适可而止啊。”
隋朝大儒王通在《止学》中有言:“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才能出众者未必智慧超群,真有智慧者并不显山露水。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唐代杜光庭有言:“贪之与足,皆出于心。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不足。贪者,虽四海万乘之广,尚欲旁求;足者,虽一箪环堵之资,不忘其乐。”--贪婪、欲望、不满足都是出自人的内心。内心平和知足,所需所用之物足矣;内心贪得无厌,即使得到许多仍不满意。贪心的人,即便拥有四海天下,还是要不停地四处贪求、索求无度。知足的人,即便生活贫困、物资紧缺,却一样乐在其中、知足常乐。
得意时不忘失意时,适可而止,知足不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逢春风得意,就无所顾忌,索求无度,得寸进尺,往往物极必反,反受其害。只有内心清静祥和,才能真正无求而自得其乐。这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无为而得,心中自是又一番天地与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