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12月16日讯】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3点,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加息后的利率区间为1.25%—1.5%)之后,中国央行也很快在当天宣布在货币市场加息5个基点!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此次央行宣布“加息”的对象,不是“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利率,所以要给加息两个字加上了引号。
就在央行“变相加息”5个基点之后的次日(12月15日),中国央行再放大招,传递了几个耐人寻味的重大信号,暗示着2018年经济、货币政策的基本走向。
上午9点,中国央行通过官网发布了一份公报,全文如下:
为规范自动质押融资业务,提高支付清算效率,防范支付清算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办法》,现予公布,自2018年1月29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25号)同时废止。
12月15日,中国央行发布《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办法》(网站截图)
与此同时,央行还在官网上发了一份“答记者问”,对新措施做出了一些解读。
央行的解读非常专业,就不直接引用了,在这里只给大家“翻译”一下。
先解释什么是“自动质押融资业务”。央行是资金清算的中心,金融机构在央行都存一笔钱,用来应付每天的清算,被叫做“超额准备金”。之所以这样叫,是区别于“存款准备金”的。“存款准备金”是法定的,被央行冻结的资金。
在资金宽松的时候,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占总存款的比例会比较高,放在央行便于应付日常结算。到了货币政策偏紧张的时候,钱不太够用了,“超额准备金”占比就会不断下降。这时候,很有可能出现某个机构突然在某一天没有钱了,无法应付清算。
这时候怎么办?当然不能违约,只能向其他金融机构或者央行借钱。这个程序就会比较麻烦,耗时比较长。于是央行在2005年开办了“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缺钱的金融机构用债券为抵押物,向央行借钱。一般当天借、当天还,按照小时计算利息,最长时限是隔夜。
也就是说,“自动质押融资业务”是一种“救急不救穷”的业务,主要是为了避免违约、引发金融波动,而尽量避免成为一种“常规融资手段”。金融机构可以走这个渠道向央行借钱的前提是——临时耗尽全部准备金仍不够清算所需。
央行把2005年的“暂行办法”升级、修订为“管理办法”,主要做了一下变动:
1、扩大了成员机构融资的空间。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融资余额上限由实收资本的2%提高至4%,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由实收资本的2%提高至10%,城商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由实收资本的5%提高至15%。
2、增加“地方政府债券”为“合格质押债券”;合格质押债券还有国债、中央银行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等。
先看第一个变动。很显然,金融机构未来通过“自动质押融资业务”可以“借钱”的上限被大大提高了。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未来一年货币政策仍然是偏紧的,金融去杠杆仍在延续。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最紧张的显然是中小银行,如果央行不做这次政策调整(大幅提高了中小银行的融资比例),很有可能在2018年出现中小银行的“清算违约”,最终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所以,这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的利好,另外也暗示着流动性在2018年偏紧,去杠杆政策会延续,中小银行日子不太好过。
再看第二个变动,增加“地方债”为合格质押债券。
过去几年,地方债被严格规范,基本上变成了“省级债”(只有省政府和计划单列市政府可以发行),并被财政部严格审查。这样,地方债的信用等级有所提高。此外,在地方债里分解出了“公路”、“土地”等专项债券,分类管理。
地方债多了,就需要金融机构来认购(其实就是我们给银行、信托的理财资金)。怎样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除了利率要高,还要提高这些债券的流动性,或者说增加其用途。把地方债纳入“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的合格债券,意味着央行的认可。这样,地方债就有了“准货币”的性质,可以在金融市场抵押、转让,用于金融机构加杠杆、变现等。
笔者此前讲过,最近两三年,央行“印钞票的方式”发生了巨变。以前是“外汇占款方式”,也就是发行人民币买美元;现在主要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MLF、PSL和逆回购之类),就是收取抵押物,借钱给大银行。现在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规模在11月首次突破了10万亿,达到了10.11万亿,而在2014年6月只有1.4万亿。
这10.11万亿减去1.4万亿,然后乘以货币乘数(5左右),基本上就是过去几年新增的M2!
换句话说,以前发钞需要抵押美元,现在主要抵押债券。美元靠顺差,债券靠印刷。而地方债,就是目前债券的主要“印刷渠道”。
再换一句话:地方债将成为2018年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因为房地产低迷了、环保加强了(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了),而经济的下行压力将逐步显现。
当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地方债,2018年还有一个经济增量来源:开放。这个“开放”不仅仅是对外资开放,还是对民企开放。开放的领域包括: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准入限制,放开会计审计、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准入限制,推进电信、互联网、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序开放。
可以说,在2017年中国在对外(对内)开放上迈出了一大步。现在,政策正在变成成果。下面是12月14日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吸引外资的新数据,注意11月的数据:
1-1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815家,同比增长26.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0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而11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41家,同比增长161.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4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0.7%。
中国经济就是这样:弹性大、回旋余地大。一方面,货币的确超发、问题的确不少;另一方面,经济的确也在转型,亮点不断出现。这两点结合起来,让中国无论在楼市、股市上,还是经济发展上,都跟西方不同、也跟其他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同。
这一轮实质性的对外开放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多学者都估计不足。其实,如果增量资金(外资)可以持续,则人民币汇率有望被稳住,则中国对外投资也可能有所放松(外汇管制放松)。另外,国内民间投资下滑的趋势,也有可能被“托住”。当然,这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如果开放的效果足够好,则房地产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房地产带动性太强,影响太大。稳住价格、让成交保持温和,是最理想的状态。中国是个大国,撑住局面需要多种力量——制造业、房地产、大基建、新经济,国企、民企、外资缺一不可。
不管怎么说,今天(12月15日)央行大招所传递出的信号,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