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在获胜数阵之后,诸葛亮在上方谷(地名)“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用奇计将司马懿的军马,诱入谷中,一声炮响,山上一起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发,草房内,干柴都着火,刮刮杂杂,火势冲天。魏兵死伤无数,司马氏的三父子,抱头痛哭,以为此番定死无疑。幸而天起霹雳,骤雨倾盆,司马懿才免于被诸葛亮的地雷炸死,柴火烧死。
至此,司马懿挂出免战牌,坚守不出。
诸葛亮屡次派兵挑战,司马懿只是不理。于是,诸葛亮派人,送了巾帼并妇人缟服,及书信一封,给司马懿,大意是说:“你司马懿既身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却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反而躲在巢里,谨避刀箭,这与女人有何区别?我现在送来巾帼、素衣,你如果知羞耻,还有点男子汉气概,就在我给你的信上,批几个字,约定时间决战;如果胆怯不敢出战,就把女人的头巾和素服收下。”
司马懿看罢来信,心中大怒,但脸上仍然露着笑容说:“孔明把我当作女人了。”说完让手下收了所送之物,而且款待来使,拉住来使了解诸葛亮近来的饮食起居的状况和治理军务的辛劳,对诸葛亮的羞辱,表现得若无其事。
当下的魏军将官,见诸葛亮以巾帼女衣羞辱司马懿,都表现出忿忿不平,声言我等都是大国名将,怎么能容忍诸葛亮如此大的羞辱,纷纷要求立即出战,与蜀兵决一雌雄。
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但为了稳定军心,就把皇帝抬出来,为自己解围,说:“吾非不敢出战,甘心受辱。奈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今若轻出,有违君命矣。”众怒仍不可止,这时,司马懿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汝等既要出战,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敌,何如?”诸将同意了这个方案。司马懿即写表遣使,直至合肥军中,向魏主曹睿请战。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司马懿千里迢迢,写信来请战,有违常理,肯定有难言之隐。于是,为了给他一个台阶下,曹睿即令卫尉辛毗,持节至司马懿军中,宣谕曰:“如有敢言战者,即以违旨论。”众将只得奉诏,不再请战拼杀。
作为“在外主将”,“君命有所不受”,为将之道,贵在机变。司马懿通晓兵法,曾经“八日而取上庸,擒孟达”,当时他可以先斩后奏。何等胆略!何等气魄!为什么这次临阵指挥,竟表现得如此懦弱呢?情由至此,实为形势不利也!
诸葛亮是一个擅长自己不发怒,专使对手发怒,而令其丧失清醒判断的人。在与周瑜的周旋中,三次用计,第三次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最后竟因此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在两军阵前,大骂王朗,致使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摔死于马下”;他在魏军都督曹真病重之时,送给他一封信,大夸自己的优势,历数对方的败迹,竟使“曹真看毕,恨气填胸,至晚死于军中。”
如今,诸葛亮又用这一手来刺激、羞辱司马懿,以求调动司马懿的军队。倘若司马懿一失去自制力,一冲动,正好中了诸葛亮之计。但是,司马懿是一个能以理智控制情绪的人。当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有意使自己发怒而中计的时候,他抑制了自己的怒火。诸葛亮赠他以巾帼,把自己当女子看待,他心中虽然大怒,但外表上,仍能强自镇定。
孙子兵法中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说,不致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完全在自己;可是要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有可乘之隙。孙子这个观点,蕴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谋略:要战胜别人,必须先战胜自己。即在关键时刻,为将为帅者,要能够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战胜自己,不被情绪所左右。此时的司马懿,就是凭着这一条,使得诸葛亮无法控制他的情绪,也就无法战胜他的军队了。司马懿此次的胜利,是从先自胜起,而所获致!
古人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欲胜人者先自胜,欲卑人者先自卑(先自谦恭)。”“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确系至理名言!
(事据陈寿《三国志》及有关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