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风骨与官员的媚骨(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7年4月27日讯】自古以来,文人就有两种类型,即有风骨与有媚骨。
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史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有关文字来看,各个时代有风骨的文人,都比软骨头的文人多。
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文人,不畏强暴,为公平正义坚持真理,为惩恶扬善得罪权贵。他们据理力争抗上的很多故事,被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后人为人处世的楷模。
邪不压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但这种据理力争抗上的现象,现在几乎绝迹了。
通过历年来的反胡风、反右派、反右倾、文化大革命、反思想自由化等等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文人的脊梁骨大多已经被打断。有风骨的文人,或知识分子、或专家、精英,越来越少,风骨二字已为陈迹。
而文人中溜须拍马者,却越来越多。
这绝不是好现象。
这种文化人和知识分子风骨退化的现象,是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古代的读书人,无论贫富,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可以求取功名。所谓功名,就是学位和官职。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也。读书做官,是过去中国读书人数千年来的理想。科举制度,则将学优登仕的青云之路,发展到极致,使很多寒门之子,能跻身官场。同时,也避免了官场的近亲繁殖和世袭弊端。考不中进士,你纵然有个当宰相部长、当巡抚省长的老子,你也休想做官吃皇粮。即,产生官员的唯一途径是读书。
时代发展到晚清,举人可以当官,商人也能捐官,但清政权已显败像,回天无力。
现在的领导干部任命制,不仅与民主选举矛盾,而且弊端凸显,给社会留下极大隐患。
由于官员职务是上级任命,官员前途升降的决定权,是上一级官员,只要能使上级满意,就能升官,这就必然形成官员只对上级唯命是从,投其所好。官员政绩的平庸和民意的不满,都不影响他们的升迁。在这个前提下,官员若无媚骨,还能当官做领导吗?
于是,培植亲信,拉帮结派便应运而生。
事不争不明。
众所周知,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但在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下,不同意见却被自然扼杀。
这要有多可怕?
甚至,现在有人公然提出“红色基因”的口号,将被历史唾弃的“出身论”,重新合法化。
查,百度百科对“红色基因”一词的注释,为“就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云云。
这不明明白白是在说帝王将相应有种吗?
这不是对“无产阶级”最大的嘲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