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之新闻报导
今年10月12日,新一届立法会首日会议进行议员宣誓。青年新政梁颂恒及游蕙祯以英文宣誓,梁颂恒将誓词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为“People’s Republic of Shina”,而游蕙祯更将誓词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为疑似粗口的“People’s Refxxking of Shina”。其中“Shina”读音疑似“支那”。梁颂恒及游蕙祯在誓词中以“Shina”代表中国和加入粗口“fxxking”在誓词中引起部份香港人士不满,遭到香港政府、建制派及中共政权的穷追猛打。
无独有偶,在2016年10月20日,星期二,日本冲绳民众到建设工地示威,抗议美军在当地兴建直升机停机坪,遭两名警员以“土人”和“支那人”等侮辱字眼辱骂。“土人”在日文的意思是指未开化、不文明的野蛮人;日本右翼份子认为冲绳的反美示威是由中国政府指使的,经常以“支那人”辱骂反美人士。事后冲绳县知事向警方提出严重抗议,抗议警员侮辱冲绳人,警方就事件道歉,认为警员是受右翼份子的影响冲口而出的说话,不排除会处分两名涉事警员。内阁官房长官也严厉批评有关用词极为不妥,是不可原谅的事。
“支那”一词之起源
“支那”这个名字起源自印度的梵文चीन(cīna)(c-i-n-a),意思是“边远之国”、“文物丰盛之国”或“思想之国”。
“支那”一词,最早出现于隋唐翻译的大乘佛教经典,以“支那”称呼中国。九世纪初期,“支那”这个称呼通过佛教交流由中国传入日本。
1655年,天主教传教士卫匡国在其著作Nuvus Atlas Sinensis根据梵文(cīna)(c-i-n-a)采用Chin(c-h-i-n)来称呼中国,化成拉丁语,就是Sinae(s-i-n-a-e)。18世纪,从拉丁语Sinae翻译到英文就成为c-h-i-n-a,发音“China”,自始,外国人就称中国“China”,包括德语、英语叫“China”、法语叫“Chine”(c-h-i-n-e)等。由此可见,“China”亦都是从“支那”而来,而“支那”只是一个国家的名字,是外国人称呼中国的名字。
“支那”之中性意义
在历史上,将中国称呼为“支那”的不乏中国的爱国人士。
唐玄宗生于公元685年,死于762年,他的一首诗作有“支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以“支那弟子”来称呼自己唐朝的子民。
1886年,杨仁山着《支那佛教振兴策》,希望以佛教振兴中国。
严复在1892年翻译《支那教案论》中以“支那”来翻译英语China。
康有为1897年与梁启超一齐推动的“戊戌变法”失败,流亡印度,期间,他的女儿康同璧从中国步行到印度去找她爸爸,之后,撰诗文说:“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林纾1901年翻译《黑奴吁天录》,在序中以“支那人”自称,林纾认为“支那”一词并无贬义。
梁启超曾以“支那少年”为笔名,文章中常以“支那”代表中国。1899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有“万马齐力,以集于我支那。”1901年《中国积弱溯源论》中有“支那旧教,莫重于礼乐。”和“万锋之刃,相率而向我支那。”《灭国新法论》有“保全支那之声。”《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有“故德国以杀两教士之故而掠口岸于支那。”1902年《论进步》有“斯密亚丹《原富》称"元代时有意大利人玛可波罗游支那。”《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有“可以传达于支那。”《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有“支那无宗教。”等等。
1902年,章太炎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1904年,宋教仁等华兴会成员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在著作《我所认识的鲁迅》里面,说:鲁迅1902~06年间在日本住旅馆的时候,要登记姓名和籍贯,在姓名一栏,鲁迅写下“周树人”,在籍贯一栏,鲁迅写下“支那”。籍贯不写中国,因为日本将山阳地区叫中国,将中国叫“支那”,所以鲁迅写下“支那”,日本旅馆店主认为他是大清国人,就以贵宾款待他,在当时的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认为“支那”并没有侮辱成份。
1910年,同盟会成员成立“支那暗杀团”去刺杀清朝政要。
诗人闻一多1925年离开美国回国写过一首名为《我是中国人》的爱国诗歌,有这两句:“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以上这批学者都以“支那”来代表中国,可见“支那”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支那”之侮辱性意义
在中国近代史上,“支那”一词又怎会成为一个侮辱性的词语呢?
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蹂躏,引起了一股强大的反日、仇日情绪。
1913年,中国要求日本废除“支那共和国”的称呼未果,日方仍追随日本军部称呼中国为“支那”,日本政府并且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将中华民国称为“支那共和国”。
1914年,由日本所印制的“世界地图”以汉字和英文“支那”来标示中国,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不是世界和文化之中心,不愿称呼中国为中国,因此称呼中国为“支那”。
1915年,中国留日学生彭文祖在《盲人瞎马之新名词》一书中呼吁中国人要唾弃“支那”这个名词,不要盲从日本,“支那”是一个贬词,是对中国人的奇耻大辱,好像唐朝人称呼日本人为“倭寇”一样,“倭”是“东方的矮人”,“寇”就是“扰乱国境的贼人”。此后,“支那”被中国人视为是一种歧视、或甚至是侮辱中国人身份的称呼。
1921年,郁达夫出版短篇小说《沉沦》中有这样的解说:“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贱贼’还更难听。”
1932年,经蒋介石政府严正交涉,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停止使用“支那”这个名词,改称“中华民国”。
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爆发全面战争。日方把七七事变叫作“支那事变”。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官方也把中国叫回作“支那”,表示不承认抵抗日本的国民政府。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政府在1946年终于正式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全面禁止使用“支那”这个词语,“支那”这个词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因为“支那”一词在日本军国主义上含有歧视的意义。随后,“印度支那半岛”亦改名为“中南半岛”。
“支那”和“China”之双重标准
奇怪的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政府先后都不接纳“支那”代表中国,但允许欧美国家使用China一辞。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支那”和China同样出自于印度的梵文चीन(cīna)(c-i-n-a);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日本和英法等国家同为侵略国,理应同样排斥China一辞才对,更荒谬者,中华民国的英文名称为The Republic of China,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名称是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至今,中国人接受“China”和“Sino-”而不接受“支那”,究其原因,可能中国人对日本侵华比欧洲列强侵华的伤痛更深,日本人杀戮中国人比欧洲列强杀戮中国人更多,日本人歧视中国人比欧洲列强歧视中国人更强烈之故。
“支那”语言社会学之解构
从语言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说,早期在翻译的佛经中出现的“支那”,是指一个“文物发达”、“思想丰盛”、居于印度“边远”的中国,是一个对秦朝赞誉的称呼。九世纪初,“支那”这个称呼通过佛教交流由中国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非常向往和尊崇中国文化,故此,“支那”是指一个民丰物阜、思想文化丰厚的唐朝,也是一个赞颂的词汇。日本明治维新,即1860年到1880年代间,是日本人向西方社会学习的一个开放、改革时期,日本与清政府在1871年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支那”对中国的称谓只是一个中性的词汇。日本侵华时期,即1874年至1945年,中国是被侵略、蹂躏的地方,“支那”一词就沾染着日本侵略的野心、残暴的思想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日本侵华的历史、日本人对中国人蔑视的心态、与及日本人对运用“支那”一词所附加的歧视中国人的意识促使中国人对“支那”一词的反感,自此,“支那”一词就包含着贬义,被中国人所抗拒。
唐朝人称呼日本人为“倭寇”;上世纪初,中国人称日本为“大倭帝国”;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人仍称黑人为“Negro”;香港人称日本人为“萝卜头”、“东洋鬼子”,称西人为“鬼”、“鬼佬”,称中国内地人为“阿灿”、“蝗虫”;等等。这些都是对人和民族非常不尊重的称呼,是种族的歧视,就好似中国被人家称为“支那”一样,都应该彻底废除。
多认识中国文化
梁颂恒和游蕙祯在英文宣誓中以“Shina”去代替“China”,反映他们不认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这可能亦是香港人,以至很多中国人的通病,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多阅读《大纪元时报》、《正见网》、《新生网》、《明慧学校网》,多观看《新唐人电视台》、《神韵晚会》和多收听《希望之声》、《湾区华人生活台》,好去认识多一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让更多中国人能更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做一个真正的、有自己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大官做大事
我总觉得人若然真的想为香港人谋福利,应该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据理力争,如阻止23条立法、保持香港高度自治、促进香港繁荣稳定、防止官商乡黑勾结、促进香港言论、信仰自由等范畴上下功夫,不应在宣誓中玩小玩意,要放远目光,才是做大事的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这样子去讽刺宋朝朝廷的荒唐事,说:“大官做小事,小官做大事。”香港立法会议员是代表香港人民的大官,应该为广大市民做谋福祉等等的大事。
神圣的发誓
发誓是神圣的,是神定的一种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神之间的契约方式,天上的神会见证一切,所以古时的中国人结婚,夫妻要交拜天地;义结金兰、兄弟结拜要天地作证;承诺别人的大事要向天起誓;等等。这些并非只是形式,而是神定的一种契约,是真实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人彼此立誓、立约的时候有天地作见证,有神明作主,这样的立誓、立约才有效。当人起誓的时候,天上众神都见证着,立过的誓言一定要兑现,否则就是欺骗,神一定会将这些债算在起誓人的身上;发誓的时候一定要虔诚、庄重、不戏言、不加插不良的字眼,否则也是玩弄神,神又一定会将这些债算在起誓人的身上。故此,不要随便发誓,发誓不能儿戏,不要以为发誓当食生菜,口头承诺也是承诺,是有法律效力的,况且,发誓是神圣的,众神都在监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