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组图)

发表:2016-04-27 11: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知足”思想在《道德经》中有以下几处直接的记载。

《道德经》的“知足”思想

《道德经》三十三章:“知足者富。”

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楚简本《道德经》中有“夫亦将知足,知足以束,万物将自定”的话。    

老子“知足”的内涵

老子的“知足”思想包含的涵义主要有:

(1)求内不求外,追求纯真的本性和精神的富有,而对外在的名利看得很淡。“知足者富”,三国时期的王弼注曰: “知足者,自不失,故富也。”主要是从精神层面而非从物质层面来说的。因为“知足”,则精神不受贪欲的扰动。王弼在46章做注时说:“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强调了追求内在精神富有的重要性;

(2)名利和钱财是身外之物,是守不住的,过分的追求和占有必定丧失也多,因为你过多占有财富违背了财货流通的原则,是不符合天道的。王弼注曰:“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因此对名利的占有要适可而止,要知足,这样才能“长久”;

(3)人性的最大弱点在于贪得无厌,永不满足。要做到“知足之足,常足矣”,必须要做到寡欲,知道满足。王弼在第二十章做注时说:“无欲而足”、“自然而足。”

(4)对于侯王等统治者而言,其欲望有时候会造成很大的祸害,所以必须用“知足”来约束他们的欲望,这样万物才会自然安定。 

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不仅如此,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知足,则虽客观财富不多而主观上亦可自认为富有,“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为知“足”之所以为足,则常足矣,常足当然可以看作是富裕。反之,客观财富虽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能酿成极大的祸害。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观决定于主观的知足与不知足,亦即决定于“欲不欲”。

但他们很重视客观刺激产生欲望之作用。如他们说“乐与饵,过客止”。寡欲与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老子提出寡欲、知足,对当时当权贵族的无厌欲求是一个强烈的抗议。

《韩诗外传》卷五说:“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知足,然后富从之。……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韩非子•六反篇》说:“桀贵在天子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于宝,君人者虽足民,不能足使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为足也。”夏桀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仍不满足,主要在于他的贪欲太多。“知足”要求内而不要求外,要过“为腹不为目”的生活,减少贪欲,过简单清净的“寡欲”生活,如此,自然会“知足”。   

老子正是想通过自己的着作告诫人们,特别是那些掌握政权的统治者,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要适可而止,要知足,否则,贪欲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自取其辱,必然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包括物质方面的损失,当然也包括社会地位和精神心态等方面的损失。 



责任编辑:鸣建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2025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