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熔断机制在涨停板制度的作用下或用处不大(合成图片)
【看中国2015年12月08日讯】“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源出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浅白点说,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容东西没有大用处,但又不舍得抛弃。今天用此来形容中国股市即将推出的新机制--“熔断”。
12月4日中国股市收盘后,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方案如下:第一,熔断时间长度,三家交易所将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但保留了尾盘阶段触发5%或全天任何时候触发7%暂停交易至收市的安排;第二,保留现有涨跌停板制度,即现货市场上个股设置10%的涨跌幅限制;第三,熔断阈值为5%和7%;第四,基准指数为沪深300指数;第五,设置为涨跌双向熔断。
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起源于美国,就是指在股票交易中,当价格波幅触及所规定的水平时,交易随之停止一段时间的机制。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国家虽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以人为地设置价格限制和中断交易为特征的。那么重点来了,为什么在中国会有“鸡肋”之嫌?
其实在于实行熔断机制后,仍保留现有涨跌停板制度,即现货市场上个股设置10%的涨跌幅限制。熔断机制对那些实施T+0交易,并且个股没有涨跌10%限制国家的成熟市场确实能起到很大作用,中国本身就T+1交易,在中国股市当天买了股票也卖不出去,发生突变也跑不掉。
举个例子来说明:在今年6月中旬开始发生股灾,多次出现超过千股跌停的场面。最近的一次是在9月14日,沪深两市超1400股跌停,这是年内A股第16次超过千股跌停。截止收盘沪深300指数下跌1.97%,离触发5%熔断暂停交易的阈值还差得远,但整个交易市场已经哀鸿遍野。反之亦然,如果多数股票已涨停不能交易,那么熔断机制或也无所用处。
因为大陆股市好像赌场,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形容中国大陆的股市。确实比较形象而贴切,因为在赌场里的赌徒,无论是多方还是空方,难以说清哪个更高尚一些。
在这样的股市里,有央行无限流动性支持的救市主力,把巨额资金投入股市,使投资者也见证了中国金融史的“三千”奇观:24小时股价从跌停到涨停,这24小时内,股市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涨停。
好的机制得在好的体制内才能发挥效力,在中共这样的体制之下,很多国家成熟的机制和经验,到中共治下的中国后就变了味儿。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得不解决,否则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各领域都被中共权贵阶层把持,尤其江泽民在位时期以贪腐治国,同时以亲信控制油水最丰厚的领域和部门,形成的利益集团攫取大量国民财富并转移海外,之后冒充外资又回到中国获利。
包括今年6月份发生的股灾,有信息指向江泽民集团在背后兴风作浪。此前有海外媒体报导称,中国股市持续暴跌,是江泽民派系几大家族在恶意做空股市,摧毁市场信心。他们的目的是搞乱金融系统令中国经济形势恶化给习近平难堪,也有分析人士指这是“经济政变”。
大陆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要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唯有从制度上改变,他认同抛弃中共体制是解决方法,“把中国从一个专政独裁国家变成一个民主法治国家,这是根本,把公有制要变成私有制。这些不改的话,经济好不了”。
看来中国股市不是增加新机制或改变某个制度就能变成正常的资本市场,熔断机制只能救急,但不能救火,根子问题不解决甚至不能解除股灾再次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