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减少我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图)

作者:禾刀 发表:2015-11-30 09:4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在一个欺生的生态里,只会大大拉低人们的幸福指数(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5年11月30日讯】‌‌“我伤了那位板车大叔的心... ...‌‌”近日,微信朋友圈热传一篇‌‌“忏悔文章‌‌”。文章出自一名姓覃的90后女孩。11月23日晚下班后,小覃和合租的女孩一起到附近一家超市买了大米、油等生活用品。超市离住处大约1000米,正值下班高峰打不到的士。因前不久崴了脚,小覃和室友抬着一堆生活用品,倍显吃力。一名年约五旬的大叔拖着空板车看到小覃她们的窘况,表示愿意免费帮她们拉上一程,但小覃与室友均表示拒绝,然后她看到大叔脸色有些尴尬地走了。

面对大叔的‌‌“雪中送炭‌‌”,两位女孩不约而同地选择拒绝。虽然两位女孩的拒绝可能对大叔造成误伤,但也不得不承认,她们的选择还是比较‌‌“明智‌‌”——宁愿自己多吃点苦头,这也比盲目相信陌生人要安全得多。别说是阅历不深的女孩,就是换成有过几年社会历练的男青年碰到这种情况,常常也会掂量掂量。这样的拒绝与掂量并非特别针对中年大叔,而是源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生活‌‌“本能‌‌”。这种‌‌“本能‌‌”当然不是天生使然,而是出自我们日积月累形成的生活常识。

陌生人越来越像是一个危险的符号。面对陌生人,我们的第一意识往往是警惕。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会反复教育小朋友,不要相信陌生人,更不要接受他们的食物。甚至连警察也会‌‌“善意‌‌”地告诫外地旅客,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人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远离陌生人。事实上,当我们都在警惕陌生人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他人社交圈中的陌生人,理论上也可能成为别人警惕防范的对象。

当我们对陌生人愈加恐惧和警惕时,实际就是在不断催生‌‌“熟人社会‌‌”现象。既然陌生人可信度低,那么熟人二字更像是诚信的通行证,一熟三分巧的社会哲学更加得以大行其道。也所以,各类有助于拓展熟人边界的同学会、同乡会、战友会等小圈子竞相登场且方兴未艾。某种意义上,现在流行的社交平台微信,亦有着‌‌“互联网+熟人社会‌‌”的浓厚色彩。

在‌‌“熟人社会‌‌”时代,人们越来越养成这样的习惯,即无论什么事,第一个念头总是先找熟人。在大家看来,找‌‌“熟人‌‌”风险系数小,因为出了什么问题至少还有追溯的可能,况且当熟人成为一种秩序潜规则时,其道德律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倒不是说‌‌“熟人社会‌‌”多么美好,没有谁天生就生活在无人不识无人不晓的熟人圈子里。换言之,在一个欺生的生态里,如同青岛天价虾,只会大大拉低人们的幸福指数——因为我们每个人均难免成为许多人眼里的陌生人。一言以蔽之,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关键不在于如何排斥‌‌“熟人社会‌‌”,而是取决于社会的安全与公正系数,什么时候与陌生人交流的后顾之忧越少,我们心底的恐惧感才会越弱。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长江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