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其风格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点字成金 苏东坡用典得体
苏东坡善于在诗中铺排成语、典故,所以批评他的人都说他“用事博”,而喜好他的人为数更多,认为他无论什么成语典故、神话故事、街谈巷语都能信手拈来,点字成金,堪称神来之笔。
苏东坡随手拈来的典故比比皆是,而且用得都非常自然得体,恰到好处。“读书万卷始通神”一语源自他的诗《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其一)。原句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元和脚”源自唐代刘禹锡的《酬柳柳州家鸡之赠》
这首诗的由来是这样的,有一天东坡姓柳的二外甥来到东坡家中向东坡先生求字,以便临摹练字之用。东坡先生当即题诗一首,劝其还是先学好柳体为要。且看全诗,前两句容易理解,无非是告诉他要多练,多读书。可是这“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两句中用上了两个典故,不知道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理解不了这两句诗。其实这两个典故来自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诗,诗的题目是《酬柳柳州家鸡之赠》,全诗如下:
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
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
刘禹锡的这首诗就是苏轼那首诗用典的来源,但是,我们现在读来还是读不懂,因为这里面同样也用了典。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这里边用的典故,单从字面上来看这首诗,可能会认为这应该是柳宗元(柳柳州)送给刘禹锡一只“家鸡”,刘禹锡表示感谢,并琢磨着你怎么不顺便送点炖鸡的佐料“姜芽”给我,我好马上炖了吃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这首诗说的是刘禹锡答谢柳宗元赠送他的书法作品,并调侃地说出柳宗元的书法特点。
刘禹锡是柳宗元的同科进士,而且在政治、文学、思想等方面均志同道合,如此好友,所以在书信往来时调侃一下就不作为奇了。
“柳家新样元和脚”,这里的脚是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在这里就特别地代指书法作品了。柳宗元(773-819)、柳公权(778-865),他们的书法在元和年间都是有名气的。“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至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此年号用了十五年。]因为柳家书法的捺脚特别有特点,所以说“柳家新样元和脚”,是戏说柳宗元继柳公权后,又出新的书法的式样。因此东坡诗里的“君家自有元和脚”,也就是专门代指柳家特有的柳宗元和柳公权传下来的柳体。
“家鸡”野鹜之说出自大书法家庚翼和王羲之
那么家鸡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又和魏晋时的书法家庚翼有关系了。南朝齐国王僧虔《论书》中这样说道:右军后进,庚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鸯,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这段话说的是庚翼的书法,年轻时与王羲之齐名。王羲之后来居上,庚翼很不服气。他在荆州给都下友人的信中说:“小辈们竟然看不起家鸡,喜爱野鹜,都学起王羲之的书法来了。等我回去的时候,要同王羲之比试一番。”这段话也就成了后来的成语“家鸡野骛”的出处了。自此语出,世人便常用“家鸡”来指代书法。
到了这里,再回头看“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就不难理解了,苏东坡告诉他的二外甥:你们柳氏家族有个书法家柳宗元,他继承了柳体的衣钵,并且有了新的发展,那是你们柳家自己的宝贝(家鸡),你们不要厌弃这宝贝,应该先学好“元和脚”,然后再向其他的书体求教。苏轼把这两个典故,用得既恰当又自然,可说是浑然天成。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苏轼学习书法的心得,他认为书法艺术仅靠秃笔堆成山的苦练是练不成的,高品位的书法更需要高度的文化素养来支撑;读万卷书是提高素养的一种途经,读万卷书才能学养深厚,才能使学问与艺术间相互渗透,才能妙悟通神,才能够手眼不凡,新意迭出。后两句诗说的是有家学渊源的应当先继承好家学,然后再触类旁通,博采众长,以求得新的发展。总之,这信手拈来的四句诗含意深刻,耐人体味,百读不厌,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