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哲伦星云中恒星离奇消失(网络图片)
科学家用红色和蓝色的点代表恒星运动方向(网络图片)
一个由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科学家Knut Olsen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位于智利的Cerro Tololo美洲天文台4米口径的布兰柯望远镜发现:位于银河系周边小麦哲伦星云中出现恒星离奇失踪的现象,而大麦哲伦星云中的恒星却增加了数百个。随后该小组通过使用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进一步发现大麦哲伦星云从小麦哲伦星云中“偷取”恒星的情况。
在图像中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视线速度,即红色的是代表恒星离开星云,蓝色是代表运动方向面向地球,用这种方法区别出星云中天体的相对位移,而这两个星云都可在南半球用肉眼可见。
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科学家Knut Olsen和Bob Blum,分析了大麦哲伦星云中5900个大质量恒星的光谱,并得到斯皮策空间天文台科学家和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的帮助,发现在观测对象中,有超过5%的恒星的移动方向靠近大麦哲伦星云中恒星集群的区域,或者说这些恒星朝着麦哲伦星云运动。但是这个结果也只是个较为含糊的推测,因为目前的技术只能测量到这些恒星的视向速度,并不能精确地测量出恒星运动的速度向量。
在这种理论推演下,从所观测的恒星奇特的轨道显示,这些恒星并不是由大麦哲伦星云中的气体、尘埃等物质经过旋转等正常途径形成的。进一步的研究也发现:在大麦哲伦星云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恒星也揭示出另一个异常的情况。这些恒星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他们所含有的重元素,如钙和铁的含量比星云中普通的恒星要少很多,然而,奇怪的是,这些恒星的化学成分与相邻的小麦哲伦星云中的恒星类似,在小麦哲伦星云中的恒星也恰恰是缺少重元素的。
通过观测恒星的运动方向和化学成分的组成这两个证据,研究小组认为大麦哲伦星云强大的引力将小麦哲伦星云中的恒星给“偷”了过来。针对这个情况,天文学家同时也使用了位于智利的美洲天文台布兰科望远镜的多目标光谱仪,该仪器可以同时观测大量恒星集群(4600颗恒星)的特殊的光谱特征。并结合已经观测到的1300颗恒星数据,研究小组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不同的建议,目前还不能充分地说明这些恒星是否“偷”来的或者是以不同机制形成于本星云。
而有一点是肯定的:由于大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较近,能观测到星云中巨大数量的单个恒星,而部分恒星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点,其形成机制或者地点肯定是与众不同的。
该研究小组同时也使用斯皮策红外望远镜研究大麦哲伦星云中恒星的形成和演化问题,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副主任Bob也认为这个研究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空间望远镜可以对大麦哲伦星云中的恒星进行全面的普查,随后可以再通过地面天文台对恒星的具体特征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但是,由恒星特征和运动情况这两者推测分析,大麦哲伦星云中的部分恒星与小麦哲伦星云中的恒星有着显著的相同点,这让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星系或者星云间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互动的。
这个结论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大麦哲伦星云中西南方向的另一处不同寻常的恒星大量聚集情况,该天区被称为剑鱼座30,也称为蜘蛛星云,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恒星形成区内。如果剑鱼座30位于我们银河系中,也就是靠近我们的猎户座星云,其余辉将在地球上投下巨大的阴影,差不多是满月面积的60倍。而剑鱼座30所在的那边宇宙空间,其气体成分被证实来自小麦哲伦星云,随着小麦哲伦中恒星被吸入大麦哲伦星云,这些气体也以极高的速度与大麦哲伦星云中的物质相碰撞。
这些气体碰撞产生的强大的冲击波同时也反作用于星际气体,将其进行压缩封闭,这样更可能形成超大质量的恒星,而这些恒星却又不稳定,在气体的强烈冲击下,可能出现爆炸,就比如1987年出现超新星爆炸就可能与这些气体冲击有关。而同时,在这片天区内通过X射线天文台也发现古老的超新星爆炸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