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系列之《易•王》第七期
文王狱中生病
西元前1143年(商纣王12年),也就是文王被囚禁的第三年,姬昌86岁高龄,因年老体衰,再加上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心灵上的巨大创伤,而卧病不起,西周得此消息,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无不为此担忧,也因此更加愤恨暴虐的纣王如此残暴的对待一位商朝的老臣。
文王的儿子们听说了此事,更是忧心如焚,他们与众臣一起商议,最后决定,由次子周武王(姬发29岁)和四子周公旦(姬旦25岁)到羑里城(监狱)探视,长子伯邑考留守西周执掌国政。
父子三人在狱中相聚,二子看到年迈的父亲身体瘦弱的躺在床上,心中无比悲痛,顿时跪在地上失声痛哭,责怪自己无能,不能将父亲搭救出去。而文王却宽慰两位儿子说:“莫悲伤,莫悲伤,人生自古谁无死,况且我这只是忧郁成疾,思乡心切,故而引来这场病厄,不打紧,不打紧,见到我的儿,我这病就好了一半了,不知你母亲可好?你兄长、弟弟们可好?”
姬发含泪回答:“父亲,他们都好,母亲天天念叨您,不知您何日才能回家?”
文王悄悄的对二子说:“七年之灾,灾厄即满,方可回家。只可将此事告诉你的母亲,其他人等切勿乱说。”
文王又将自己写在布帛上的前24卦的卦名、卦画、卦辞和爻辞交给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让他们回去后,一定要细心揣摩,谦虚、谨慎,处处小心,切不可鲁莽行事,高瞻远瞩,关心民生,处理好各种政务,将西岐的事业发扬光大。
临行前,文王反复嘱咐二子,自己七年灾厄未满,千万不要来朝歌冒险营救,照顾好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们,治理好西岐,勿使百姓们无辜受苦。
伯邑考被害
姬昌在羑里城监狱里每日用蓍草推演八卦之事,很快被纣王知道了,但开始几年,纣王并不以为然,心想:“姬昌那么大年纪,还能有何作为,再怎么研究也比不上我朝中的太卜。”再说姬昌接受了父亲季历惨死的教训,用算卦来掩人耳目,平时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别人丝毫看不出他对商纣王的怨恨,慢慢地麻痹了商纣王,使他放松了警惕。
转眼六年过去了,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为父亲的身体担忧,日夜难眠,每当想起父亲还在狱中受苦,而自己却无力搭救,就心如刀绞,寝食难安,于是决定到朝歌去替父顶罪。
西元前1139年(商纣王16年),伯邑考在群臣的极力劝阻下,依然一意孤行,备齐了礼品、财物,到朝歌找纣王为父求情,代父赎罪。当伯夷考见了自己年迈的父亲,立即跪地痛哭,文王姬昌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儿啊,你不该来,不该来啊!赶紧回去,照顾好你的母亲和弟妹们。”而伯夷考却救父心切,不听劝阻,他设法拜见纣王,献上宝物,请求赦免父亲之罪,纣王的王妃苏妲己(26岁)被伯夷考(34岁)的相貌和才华所倾倒,找机会百般引诱,但伯夷考不为所动,结果惹怒了苏妲己,苏妲己设计陷害伯夷考,纣王将伯夷考杀死,并做成肉脯,送给狱中的文王姬昌,试一试天天演练八卦的文王姬昌是否能测算出来,文王明知是自己儿子的肉,却装作不知,强忍着悲痛,表面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感谢纣王的赏赐,一口一口吃了下去。由此可见文王具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才能躲过此劫,留得青山,成就伟业。纣王和苏妲己听说了此事,哈哈大笑,嘲笑姬昌的无能和可笑,更加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
文王出狱
转眼间,文王在牢中度过了七年,周文王的近臣闳夭、散宜生等到有莘找来美貌女子,又到骊戎、有熊买了一些好马和许多珍奇物品,然后他们通过收买纣王的心腹大臣费仲,将美女、良马、奇物献给了纣王。
商纣王看到这些极珍贵的馈赠,裤腰带变得稀松,嘴里也把不住风,说:“有美女这一样,就足以释放西伯姬昌了,何况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他立马下令将西伯姬昌释放,还赐给他弓矢斧钺等众多兵器,授权姬昌征伐各地诸侯。纣王还告诉文王:“说你坏话的是崇侯虎。”
被释放的姬昌没有表现出一点怨恨纣王的意思,相反,他把洛西之地献给纣王,以答谢纣王对他的赦免,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都答应了他。他的坚忍使得纣王对他完全放松了警惕,他的“忠心”使得纣王对他无所顾忌,请求废弃炮烙之刑,使得文王在诸侯中的声望倍增。
修建灵台
文王出狱后,为自己的大儿子伯夷考举行了葬礼,又为西周的百姓修筑灵台,祈求上苍的保佑,保佑西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诗经•大雅•灵台》记载了此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大意是说周文王要筑灵台,替百姓祈福,百姓们听说了这件好事,就像儿子替父亲做事那样踊跃参加,很快就筑成了。殷王朝和其它一些邑国的庶民和失意贵族听说了此事,纷纷携带妻子儿女逃到周国,使得周国的力量迅速壮大。
文王修筑灵台为百姓祈福与纣王建造鹿台供自己享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是为公,一个是为私,文王建灵台得天下人心,纣王建鹿台却失去天下人心。正可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王完成《周易》巨著
文王出狱后,发现武王姬发和周公旦及其他的儿子们将西岐治理的非常之好,自己心里甚是宽慰。通过与姬发和姬旦的交谈,文王发现二子已经深刻领悟了他在监狱里所作的《周易》前24卦的内涵。姬发与姬旦分别拿出自己手写的对父亲所作卦辞的理解,姬发作了《彖辞》,姬旦作了《象辞》,文王看后,喜上眉梢,他仰望窗外的天空,心情激动地说道:“感谢上苍,赐给我一双如此聪慧、贤德的儿子,岐周的大业后继有人了。”
为了掩人耳目,使得伐纣建周的机密不至被人泄漏,文王姬昌继续采用在监狱里创制的书写格式,继续完成了《周易》后40卦的创作,将自己的战略思想、治国方略都隐藏在卦象、卦辞和爻辞里,并以特殊的形式记录了伐纣建周这段历史,姬发和姬旦继续为父亲的卦辞作《彖辞》和《象辞》的注解,父子三人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以至于这种用卦象和卦辞交流的方式,后来成为周王室秘而不宣的暗语,后人为了不泄漏军事机密而用于军事上,精通《易经》的元帅和将军们之间也时常用这种格式传递军事情报。
父子三人前赴后继,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周王朝,成为历代帝王的楷模,也正因为他们父子三人的成功垂范、运筹帷幄,而使得《周易》这部著作成为群经之首,治世宝典、军事宝典、预测经典。
文王晚年 壮志不移
文王出狱后,已是91岁高龄,这对一般人来讲,早已是风烛残年,无心再做任何大事,然而历史赋予了耄耋之年的文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他下决心灭商。据《尚书•大传》记载文王在世的最后几年中干了六件大事。
第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有虞国和芮国的人因为划分田地的诉讼得不到解决,就进入周国,想让西伯为他们断一个公道。
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
他们进入周国境内,发现农夫都互相让田界,人们都礼让年长的人。来到城镇,看到男女分开走路,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负重上路(因为年轻人会协助他们)。来到朝廷,看到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所以还没见西伯,就都惭愧不已,商量说:“我们所争执的,都是周人引以为耻的。还去诉什么,去了只是自取其辱而已。”于是都回去了,且不再争执,而是互相谦让。诸侯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说:“西伯是受上天之命的君主啊!”这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王者修身治国、道德教化非常成功的时代,法律的的作用就不那么凸显了。这也正是五百年后孔子所追求的社会典范,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水平差不多。要说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我想使世间没有诉讼的事情发生!”
第二年,文王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文王时西岐与西戎毗邻,犬戎是其中强大的一支。武丁时犬方是商之属国,常参与攻打叛商方国的战争。犬侯曾受命协同商人的多子族武装攻掠周方。文王为解除东攻商的后顾之忧,派周国军队进攻犬戎,终于取得胜利。
第三年,文王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西方先后归服姬昌者达40余国。
第四年,“文王伐耆、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
第五年,文王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第六年,西伯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杀死了陷害文王的奸臣崇侯虎。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至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商朝大臣祖伊感到形势严峻,忧心忡忡地向纣王报告,请他高度重视日渐强大的西岐对商朝构成的威胁。纣王满不在乎的说:“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谁能把我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