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11月05日讯】十一月是幼稚园及小学入学面试的高峰期。那管社会运动进展如何,也紧要不过这被某些家长视为“定生死”的面试。偶尔听到家长担心问:“我个仔/女成日坐唔定、唔肯听指令,点算?”我想先跟爸爸妈妈们分享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小女孩,她是班上最顽皮的学生。老师上课的时候,她总是没法集中;她会骚扰同学﹑离开座位和胡乱发出声音。不认识她的人,都会觉得她“有问题”。八岁那年,在无计可施之下,老师要求父母带女孩子看医生。也许药物可控制一下她;她甚至可以转到特殊学校上课。(这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那时“过度活跃症”等标签并未流行,有问题的学生便会被安排到特殊学校上课。)
女孩的父母在别无选择下,便带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踏进医生的房间后,小女孩一直坐在妈妈身旁。很奇怪地,医生一直只跟妈妈交谈,一句也没有问过小女孩。最后,医生跟妈妈了解完情况后,终于转向小女孩说:“妳做得真好,谢谢妳耐心等候,但请你在这里再坐一会,我要跟妈妈到外面单独谈一下;只是一会,可以吗﹖”小女孩点了点头。
医生离开前,特意把房间里面的收音机扭开,让音乐播放。
医生一把门关上,便跟在走廊上的妈妈说:“我们就站在这儿,从这窗户看看妳的女儿。”房间里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她随着音乐,在房间里自然的跳起舞来 — 不是在胡乱地跳,而是随着拍子,优雅地动起来。就算不懂舞蹈的人,如医生跟妈妈,都看得出这女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充满著舞蹈的天赋。
医生终于开口,跟妈妈说:“你的女儿没有问题,她只是个天生的舞蹈家。她需要上的不是特殊学校,而是舞蹈学校。”
这是舞蹈家Gillian Lynne的故事。你可能不认识这位芭蕾舞家的名字,但不会没有听过她负责过编舞的音乐剧,如Cats 和 Phamtom of the Opera。Gillian 继续忆述说:“当我踏进舞蹈学校的一刻,我兴奋得不得了。课室里全都是像自己一样的人 — 他们都在动,他们都是我这种需要靠身体活动去学习的人!”
这故事,我听了很多遍。每次,我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感动。我想,要是那天医生开的不是收音机而是一张药方,学校会多了一个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的小女孩,但这世界便会损失了一位巨星。
其实我一直相信,我们都需要靠身体律动来学习——你看那些总不能停下来的两﹑三岁便能知道。我们都曾经像Gillian一样有同样的天赋,能用四肢感受世界。但当然,尤其在香港,这天赋在进小学或幼稚园时,便已经被那些古老的规矩牵制着。久而久之,我们都不想动了。
“学校”这概念其实是上世纪工业革命的产业。革命前,大部份孩子都在街上学习。某程度上,我们说得出有名的古人,都可能没上过“学校”。工业革命把世界整个营运模式扭转,因为所有东西都要流水式的大量生产。工厂大流行;世界的经济急速发展。学校其实都是一所工厂,一式一样的椅子﹑桌子,一式一样的校服;一式一样的教学法生产出一式一样的学生——那是工业革命时期非常合时宜的做法,因为社会急速需要一班有知识的人口。
但世界已经变了,我们是工业革命的受惠者,那个革新的营运模式把我们带到新的时代——一个讲求创新﹑独特的时代。你看,工厂都关门了,因为人们追求的不再是一式一样的东西。那为什么,我大胆问一句,学校还存在啊﹖或许我应该问,为什么学校还未变啊﹖为什么从营运的模式到教学的内容仍然跟百多年前雷同啊﹖
现今当老师和父母都难,因为我们都是这“一式一样模式”的产品。要我们接受一套二十一世纪的新理念真需要无比的信念和气量。
但愿我们都能用Gillian的故事提醒自己,就算我们没有能力与天赋当一位孩子的启蒙者,我们也不要当上孩子成长路上的打压者。那位医生,他不懂得舞蹈,但在他选择扭开收音机而不是处方药物的一刻,他也同时扭转了小女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