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的印象如何,最初都是从其容貌和服饰方面来谈的。在十分郑重的公共场合,一个人必须要做到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样才算得上有良好的修养。良好的仪容体态不仅仅是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尊敬的表现。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仪容与体态都十分的重视。不过相比于现在这个也比较推崇个性与自由的时代,古人在礼仪方面就显得更为讲究了。
“三紧”
这是宋代学者朱熹对古人服饰方面的要求所作的总结。所谓“三紧”,就是帽带要紧、腰带要紧、鞋带要紧。三者都扎紧了,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现代服饰虽然不同于古代,但穿衣得体、整洁、庄重、大方的要求,却无二致。
“七不”
所谓“七不”,是指《礼记》里边说的“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等七条规定。这些规定既适用于与父母、尊长共用的场所,也适用于工作场所。在严肃、正规的场合,打饱嗝、打哈欠、伸懒腰、吐唾沫、擤鼻涕、歪坐、斜视、跷二郎腿,或者只穿睡衣、内衣,甚至赤膊,都显得随便、懒散,缺乏敬意。
“立必正方,常视毋诳”
在正式场合,无论是坐还是站,都要端正;视线要有一定的方向。歪坐、斜站,眼睛到处乱看,都是怠惰不敬的表现。目光是心态最直接的流露,能反映出内心对人是否敬重。因此,在礼仪场合要注意自己视线的高度。视线过高,是傲慢之相。视线过低,则似有忧虑在心,不免令对方猜测。如果左右旁视,更会给人留下心术不正、狡诈善变的印象。平时或在私下场合,态度可以比较放松,但一旦进入正规场合或工作单位,就必须显得严肃、庄重。这种心态,在走路的姿势、步伐,甚至面部的表情上,都要有所体现。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礼仪常常是与我们的身份、形象、品位相挂钩的,理所当然的觉得地位越高的人,礼仪姿态都要较为合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只要做到体态端正、服饰整洁、尊敬他人,接人待物较为合理就可以了。礼仪,与其说与身份地位有关,不如说是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