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7月23日讯】中央电视台的明星主持人芮成钢,在辟谣一个月后,还是被抓走了。媒体轻而易举地通过查询工商注册资料,就证实他曾参与创立一家公关公司(北京帕格索斯),并长期持有其7.9%至36%不等的股份,直至2010年从该公司撤资。资料显示,这家公关公司2009年开始为央视财经频道的达沃斯报导服务,但直到2010年8月13日之前,芮成钢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也就是说,芮成钢个人参股的公司,一直在为他所在的国营媒体服务。
央视主持人芮成钢曾“代表亚洲”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发问。(视频截图)
“芮成钢的部分高端访谈对象,包括外国国家元首和高官,其来华行程、见哪些官员、做什么宣传,包括上多少分钟央视,都明码标价。”媒体的报导引述央视内部传闻,阐述了芮成钢如何利用央视采访资源为其个人牟利。报导还称,芮成钢与曹刚成立帕格索斯,“这是业内众人皆知的故事”。
根据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联合颁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四条,新闻采编人员“不得从事与职业有关的有偿中介活动;不得经商办企业”;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颁布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新闻记者不得从事与记者职务有关的有偿服务、中介活动或者兼职、取酬,不得借新闻采访工作从事广告、发行、赞助等经营活动,不得创办或者参股广告类公司,不得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芮成钢经商办企业,参股公关公司,显然违反上述规定。
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办企业、不得参股公司的相关规定和内部纪律,其实远不止上述两条。无论中宣部、新广总局、中国记协还是各媒体单位内部,都曾三令五申,对此有明确的规定。芮成钢能明目张胆、“业内众人皆知”地参股公关公司,把公众媒体的工作当作自己的私人生意来做,当然可能有其特殊性,与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副总监李勇窝案及他们对他的纵容、甚至参与有很大关系,但也反映出,在北京的中央级媒体里,像他这样利用所在媒体的垄断资源办私人公司,早已是寻常事,见怪不怪。因此即便他是已有相当名气的明星主持人,也敢于直接用自己的名字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而毫不避讳。
倚仗各自媒体所拥有的垄断资源和独特资源,为个人谋私利,在央媒是多少年来的潜规则。影响力大、资源多的央视尤甚。在此轮反腐李东生被抓之前的2003年和2004年,央视文艺部主任赵安和副主任冯骥,就曾因利用手中的工作权力,安排行贿者的节目上央视春晚和在央视播出,被分别判刑10年和11年。案件公布后,轰动一时。
然而这只是看得见的。更多的是看不见的类似黑幕。以2011年底达芬奇家居公司举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李文学收钱100万为例,根据媒体报导和网络上公布的录音、录像等资料,达芬奇公司曾通过北京一家报社总经理在外私人开办的公关公司,支付公关费1500多万元,试图搞定央视曝光其造假事件,其中,支付给李文学个人100万元。尽管李文学收钱的证据确凿,他在录音录像中也并不否认,但由于部分钱款送给了中宣部某些官员,最后新闻出版总署的调查结论仍是“未发现李文学索取或收受钱物”,并以“李文学不是持证的新闻记者”对外敷衍过去,最终不了了之。事后,“不是持证记者”的李文学,继续活跃在央视编采第一线。
在央视某著名法治类栏目某编导私下透露,他们的栏目虽然收视率很高,名气大,但实际上,每一次节目,每一个选题,都是一场生意——涉及到的单位,无论被批评的、被表扬的,还是中性的,只要去采访了,基本上都会给他们送钱,少则数万,多则十万数十万,而且都进了个人腰包,一般也不会被发现。
不止央视如此。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知名或不知名的中央级媒体,不管有没有读者或观众,不管媒体办得有多烂,这些年来,他们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充分利用各自拥有的资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算没有“先富起来”,也活得丝毫不比央视等优势媒体的采编人员差。“鱼有鱼路,虾有虾路”,连《求是》杂志等这些几乎没人看的媒体,某些“头脑灵活”的采编人员照样能发大财。《求是》杂志发行量小得可怜,社会上几乎见不到,但是它级别高、政治地位高,很多官员都以能在《求是》上发一篇文章为荣,这便给了一些人寻租的机会。地方官员通常会把公款十万八万地送到拥有刊发决定权的手中,以便帮助他们刊发一篇由下属撰写、但署着官员名字的理论文章。
央媒采编人员利用自身资源获取利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有版面的,卖版面;有刊播权的,卖刊播权;有话语权的,卖话语权;有熟悉领导的,为相关人等穿针引钱;能敲诈勒索的,就敲诈勒索……所有公共资源,都是商业利益。怎样把它变成个人所有,才是央媒从业者每天所要考虑的。芮成钢案,只不过是其中冰山一角。所以,不要嘲笑那些“进去”的央视女主持们,这些可怜的人,因为没有公共资源,才出卖自己的身体和色相。
在去年12月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原公安部副部长李东生落马后,北京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就传出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被协助调查的传言。不久后郭振玺出席央视2014年3.15晚会系列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并致辞,意图似乎是为了粉粹网络谣言。然而,不到三个月,郭振玺即被拿下,并且是以最高检察院发通告的形式,彰显出中共高层对清楚央视内部腐败官员的决心。
芮成钢被带走的事件也再次表明,中国大型国企发生的腐败案件往往有“窝案”的成分和特征,也就是不揪则已,一揪一串。目前央视内部的贪官污吏人人自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正是:世人都说神仙好,金钱功名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双规了。
芮成钢的出名,似乎和反美有不解之缘。芮成钢落马之后,在中国社交网络平台上,引发了一场民意与官微之间的大战。2007年,芮成钢在博客中以《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一战成名。该博文一夜之间夺得50万点击率,其建议成为两会议案内容,最终故宫在央视领军的爱国主义强大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收回对星巴克的邀请,将星巴克咖啡逐出故宫。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韩国。在记者会上,奥巴马让东道国记者提问时,芮成钢却抢站出来发问,并扬言他能代表亚洲。2011年,芮成钢在达沃斯经济论坛利用采访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的机会,调侃他坐经济舱是在提醒观众美国欠中国的钱,更是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争议。这次芮成钢进去了,在网坛上立时造成人声鼎沸,并在以《人民日报》官微和《环球时报》为一方,众网民为另一方的舆论场上,引发口水战。
南京李汛V说:芮成钢进去了,基本没人同情他,和他的前辈崔永元白岩松有本质上的区别,——他始终和腐败的体制保持高度一致,他为扬州书记的高薪辩护,他嘲笑廉洁的美国大使,他甚至嘲笑崔永元为民请命。他要代表中国甚至要代表亚洲,就是不想代表纳税人的利益。
草民杜楠则敏锐地观察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人进去了,一片“放人”声,有人进去了,一片叫好声。有人指责“落井下石”,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滴,这是痛打落水狗!
至于芮成钢为何引发民众如此反感,网名为“朱梦轩一个眼镜戴八年了“的网友说: 调侃骆家辉,提问奥巴马我都看了,反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肩负舆论导向使命的《人民日报》则试图将芮成钢案向反腐符合民意的角度上引领。《人民日报》V发表题为“芮成钢事件与爱国何干”的人民微评:网传芮成钢被查,舆论立时人声鼎沸。更有人将他的“爱国言行”翻出,断言将爱国挂在嘴上的人注定有问题。然而,鞭尸般的情绪宣洩,又有多少理性认知?芮成钢就是芮成钢,罪与罚唯一依据是事实和法律,与爱国没有任何关系。
新浪财经则把芮成钢的贪污腐败事实晾晒于光天化日之下,指出他表面上光鲜的形象背后,也有不可为人知的黑幕。新浪财经V:芮成钢的部分高端访谈对象,包括外国国家元首和高官,其来华行程、见哪些官员,包括上多少分钟央视,都明码标价。据了解,“芮成钢认识很多高官,能量很大。”芮成钢说一套,做一套,满嘴爱国主义情操,私下不择手段捞钱,作为央视“国际化的代表人物”,给党媒的公信力造成严重杀伤,是不以官媒的良好愿望而转移的。
就是连《环球时报》及其父报《人民日报》,最近也被揭出在盖楼的过程中涉嫌重大违规违纪。从媒体的报导来看,似乎下一轮反腐风暴已经轮到《人民日报》的头上。据官方媒体报导,国家审计署日前发表报告,人民日报社2013年度预算运用的问题金额达5339余万元人民币。主要是人民日报社在扩建一幢业务楼时,为通过银行贷款审查涉嫌编制虚假文件。《人民日报》报社旗下《环球时报》也同时中招。据审计署公布的材料,胡锡进总编的环球时报和另一家人民日报旗下的报纸未经批准自行扩大3个项目支出,涉及金额1907余万元。环球时报主要涉及违规购买电子设备,金额超过600万元。
人民微评和《环球时报》将芮成钢的贪腐和芮成钢的言论切割的做法,并没能扭转民意。“摆古论今”认为,芮成钢的形象,“一半是谎言一半是利益”。他分析说:“芮成钢的故事告诉人们,很多东西,老百姓不信,当官的不信,学生不信,老师不信,讲的人不信,写的人也不信,整个社会就变成一个自欺欺人的社会。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根本不会在乎,这体制会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在乎的,只是这个体制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网友赵晓指出,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并非大老虎,也非政治局级别的高官。在中国互联网上,吸引如此高的关注,虽尚未被法律定罪,舆论伐笞几近无情。原因何在呢?“不只因为他是央视名人,更因为他过往的惊人言论。言与行反差越大,人们的反感也越大。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和环境,滋生助长邪恶,扭曲了一个本来很优秀的青年才俊?却是更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前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均认为,坏的制度能够把好人变成坏人。
芮成钢被认为是中国新一代“精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高调“爱国”,自信满满,公开挑战奥巴马,嘲讽骆家辉,经济上也是中国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
这样一个“爱国”“精英”被查办,大快人心!这样一个小白脸自宫后的下场,对所有自宫的五毛、“爱国贼”们,都具有警示意义。
(注:全文并非所有都是作者原创,不少资料来自网络,经作者筛选、加工、综述后独立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