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典故:堂、杏林、药葫芦(图)

发表:2013-12-01 13: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3年12月01日讯】“堂”——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这个典故为何而来呢?它是出自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其人医术高明,深受百姓好评。汉献帝建安中期,他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余,就在他的“办公室”接诊病人,自称“坐堂医生”,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后人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深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杏林”——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赠送给某某中医师的锦旗或者匾上这么写着:“誉满杏林”或“杏林春满”,这是为何呢?《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历:相传三国名医董奉,隐居江西庐山期间,对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百姓,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患重病而被治愈者种五株,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数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计其数,种得杏树数十万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杏熟以后,来购买者一律不收钱,只用米交换。一担杏子换一担米,他得了米,就用这些米救济山上山下穷困百姓。董奉死后,庐山的百姓们非常怀念他,就把他的精湛医术和高深医德称之为“誉满杏林”。此后,那些类似董奉的医生也受到了此尊称,相沿至今,久传不衰。

药葫芦”——许多人不明白一些正宗的中药店门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是何意思?其实这也有一段来历。《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坊》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相传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长安,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他的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便在许多地方传开了,后来一些行医者就以药葫芦作为中药店的标志,这一习俗一直传了下来。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