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7月29日讯】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可常言又道:“冤家宜解不宜结”,究竟该依哪一句?基于不同的视角,人们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毫无疑问,怨恨是一个人在遭受利益损害或情感损伤时的正常反应。如果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那同样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大凡怨恨总存在理由,但问题是,怨恨是否真有意义?即使你咬牙切齿,这份情绪除了在自己的体内积淀外,却丝毫难损他人毫发。所以怀怨恨心,烦躁、痛楚的不是别人,反而是自己。许多人因怨恨得不到宣泄而痛苦,以致严重损害了心态;更有甚者,还将怒火化作对整个社会的敌视。故怨恨好比一个火药桶,时刻想引爆对方,可它实际上捆绑着自身;一旦把持不住,最终被点燃、爆破的,也往往是无比郁闷的自己。
当然,怨恨也产生若干动力,有的人因成功报复而扬眉吐气。但紧接着,此份快感又引发对方的仇恨,于是新一轮的“以牙还牙”开始了,宿怨越积越深,旧恨再添新仇,这导致报复的恶性循环。故心存怨恨,通常结仇家,却难成赢家。由于一腔怨气怒火,他们容易鲁莽、冲动,以致生出事端。而经过你来我往的相互报复,我们纵然在场面上占了上风,自身也难免伤痕累累。或许最终出了口闷气,可这场怨恨也消磨了大量本可以用来做事乃至享受的时光。可见,不少看似“赢”了的人,在如愿之际又倍感失落。因为怨恨同样不是免费午餐,它需要精神代价和时间成本,有时还包括物质与健康的损耗。假如这般一算,大多怨恨是“性价比”极低的付出,场面上的“赢”难以给人心底里的快乐。
关于怨恨心的害处,北宋法正禅师有过一个形象的比方。他曾叫人将各自怨恨写成字条,逐一贴在铁饼上,并要求将铁饼悉数背在身上——谁的怨恨多,铁饼自然也多,那些喜欢记仇的人便不堪重负。禅师说:“你们背铁饼仅仅一会儿就感到痛苦,又怎能背负怨恨一辈子?”在这里,禅师希望大家像放下铁饼那样放下怨恨。作为凡尘中的一员,谁能完全避免外界的伤害?因此,怨恨心可谓人人共有之心,而且怨恨并非简单的怨与恨,往往是爱恨交加、羡慕与嫉妒混杂、自傲与自卑相融的复杂心理。怨恨的产生,属于人之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正如人的欲望发自本能,却必须理性约束,对怨恨心也切莫放任。法正禅师将怨恨比作铁饼,当负荷超出一定限度,人势必被压垮。怨恨又如水,若不及时导流,将日积月累成人们心中的“堰塞湖”。而放下怨恨,则好比卸下沉重的包袱,好比在堰塞湖漫溢前将水系重新疏通,以免内心的怨恨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绪习惯,从而酿成一场愈积愈烈的,既伤人又伤己的身心折磨。
放下怨恨,实质是懂得宽恕。1980年利比里亚发生政变后,有“铁娘子”之称的团结党领导人约翰逊·瑟利夫曾遭刺杀,幸亏贴身护卫维撒以身挡弹,才躲过一劫,但维撒却倒在了血泊中。开枪者正是维撒的邻居乔治。瑟利夫后来再次进入政府高层,她决心惩罚往日的仇敌。可一次在探望维撒母亲时,恰巧老人手捧一把奶糖,准备送给乔治的母亲。“她儿子杀了维撒,你竟然还给她糖?”瑟利夫深表疑惑。只听老人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也把她当仇人,每次出村,原本从她家门前过只需10分钟,但由于怨恨绕道走,却要2小时。宽恕了别人,不也让自己多了一条出路?”一番话令瑟利夫茅塞顿开:“用奶糖代替子弹,看似让他人受惠,其实也惠及自己。”瑟利夫从此抛开仇怨,以更宽容的心态待人处事,终于成为非洲历史上首位女总统。“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毫无疑问,宽恕有怨恨所没有的力量,它不仅展现心灵的豁达,还通常以道德感动与人格感召化敌为友。反之,若念念不忘复仇,看似跟别人过不去,实是让自己活受罪,令仇恨的心结越系越死。从某种角度讲,怨恨是弱者的反应,宽恕才是强者的风采。当去除了怨恨心,人们才有超越恶性报复的胸怀,以“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恕,求得精神世界的坦然。
那么对世上的仇怨是否都应宽恕?两千多年前,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孔子则主张“以直报怨”,“直”即公平、正直的态度。两位先哲各执一见,但只是侧重点不同,却难分简单的对错。在纯私人领域,当面对非原则性问题,我们尽可以宽恕往日的仇怨。许多事看开了,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此时摒弃小肚鸡肠,来一个“以德报冤”实属上策。而在非私人领域,当面对大是大非,就应“以直报怨”,让正义和公理得到彰显。毕竟这里的“怨”已非私怨,是事关原则性的是非对错,若一味既往不咎,很可能姑息养奸、失之纵容,最终侵损整个社会的法治尊严与道德底线。但毋庸置疑,老子、孔子都拒绝“以怨报怨”,必然贬斥睚眦必报的怨恨之心。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即使报怨,也怀开阔的心胸,绝不对陈年琐事耿耿于怀,不在个人恩怨上过多纠缠,否则又怎能做到坦荡?可以说,无论“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本质上都需放下怨恨。因为只有放下怨恨,人们才能清除那些毫无价值的心理垃圾,不再将眼睛盯着过去,从而轻松上阵地走向未来。而做到这一点,我们或许发现,原先许多迈不过的坎竟然不复存在,脚下的路也不知不觉地越走越开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