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每读唐诗,总要艳羡唐人的合作与竞争,内方与外圆。李白在黄鹤楼不惜自贬身价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不久就写出了超越之作《登金陵凤凰台》,而动作是那么轻轻悄悄,声色不露。律是崔颢的律,韵是崔颢的韵,历史纵深和思想境界却大为拓展,以忧国忧君替代了崔颢的思乡望家。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将崔李之间的明让暗争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又在岳阳以同样的韵脚写出了《登岳阳楼》,但七律变成了五律,并将家、国作了完美叠加,深刻揭示了个人与家、国的关系。
首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久仰洞庭湖与岳阳楼之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一件赏心乐事。然而,登楼看到的实际景象却让作者产生了十分不祥的联想,竟想到了洞庭湖在春秋时期是吴国和楚国的东南分割界线,在《水经注》中是“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接下来作者开始找原因,为什么高兴不起来呢,为什么偏偏想起国家分裂、日月倒悬呢?理由有二:一、自己只身漂泊在外,无家可归,如今更是没有了半寸立足之地,栖身于一叶扁舟;二、自己已经老了病了,思亲想友,也渴望得到亲朋的关照,但却没有他们的丝毫音信。处境如此艰难,物质与精神双双缺失,哪还会有观景览胜的兴致,哪还能不感到悲观绝望呢?——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但原因后面更大的原因是,北方边关受到吐蕃侵扰,兵荒马乱,近段时期尤其吃紧,唐军节节败退,大有沦陷之势,所以我才从北方往南避难到了岳阳;所以我的亲朋才四处奔逃,失去了联系。此时,作者这才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里作者的表现似乎很矛盾,他并不想直接标榜自己爱国忧民,先从个人与家庭的困苦说起,但个人的困苦又并未让他太伤感,起初甚至是乘兴而来的。直到最后想起国家的命运才泪水横流。何以如此?因为作者是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所有的思想与感受都要来自真实的生活,来自亲身的体会;作者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不仅跨越空间想到了北方,还跨越时间想到了未来,国破家先亡,家亡人先散,现在是我个人丧失了立锥之地,将来整个国土还能不能保呢;现在是我的家人朋友纷纷离散,将来整个中华民族何去何从呢?可以见得,作者的眼泪既是哀伤国难当头,更是为了唤醒世人,呼吁当局,多存一些危机感和紧迫感,争取最后时刻能够力挽狂澜。
这种忧患意识真正是登峰造极的了,即使后来的范仲淹也难以企及,范公始终身处宦海,而杜甫仅是一介难民,且身患肺病、风痹、右耳聋。笔者常怀疑杜甫是为了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而刻意弃官为民,刻意随民逃难,他原本可以不这么做。那么,这首五律小诗就实在太辛酸太金贵了!
稍作比较,可以发现该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内涵相同。都是从历史和实景两个角度隐喻国家即将分裂甚至灭亡。“东南坼”既是南北坼的借喻,又可避讳直接说南北分裂。“乾坤日夜浮”还不止是指半落、中分,是进一步预警国家乾坤颠倒,整体沉没,如同“长安不见使人愁”。首都就找不见了,国家还能存在么?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与《黄鹤楼》中的“空余黄鹤楼”、“空悠悠”以及“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境相近。但崔颢的乡愁是淡淡悠悠的,杜甫的乡愁凄凄惨惨。
从较早的崔颢到李白,再到杜甫,我们可以大略找到天才和天才作品的诞生轨迹了?他们来自苦难和学习;来自寻找机会的意识和有准备的头脑;来自自由的环境和伟大的时代。尽管唐朝在他们眼里是那么危机四伏,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仍是最好的时代,或许正是他们的合作与竞争,先忧与后乐铸就了唐朝的伟大!
附: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来源:中国新闻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