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上过正规大学。最高学历是高中一年级。有一张“军政大学”的毕业证书,但是教育部不承认我是“高校毕业生”。因此,我没有“高考”的经历。
我原来的工作专业,是汉语语言学和方言学。但这都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而是给学者当助手逐渐积累的。一般的说法,叫做“自学成才”。尽管今天我能够给大学生讲课,但是我坦言:如果叫我去考大学,我肯定考不上。不要说考数理化了;就是考语文,我也不及格。
我有个小女儿,上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常常把一些所谓的“高考模拟试题”拿回家来,要我帮她一起做。我总感到惊讶:所出的题目,不是日常工作中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例如翻译古文尚书,只怕多数中学语文老师都没认真读过《尚书》),就是模棱两可有多种答案的东西(例如标点一段文章,只怕根本就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总之,通过这样的考试,并不能考察一个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考试成了老师为难学生、或让学生去猜老师腹内文章的一场游戏,成败的偶然性很强。难怪一个大学文科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居然连一篇很简单的总结或一份可行性分析都写不好。
朋友们普遍都认为: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其语文水平比民国时代的大学生差多了。
下面是从北大、清华档案馆里查出来的1932年、1934年、1946年的几份入学考试国文科试卷。也许你不会相信:这些考卷,每份都只有一页纸!
请看1932年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试验国文题:
◎ 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试验国文题
民国二十一年七月(文法学院用)
一、把这首诗译成散文白话(自加新式标点符号)。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下列各书是谁做的或编的?
文史通义、后汉书、论衡、说文解字、日知录、说苑、红楼梦、方言、文选、三国志
三、什么是“四书五经”?什么叫做“四部”?什么是“三通”?“唐宋八大家”是谁?
四、试举五部秦以前的书。
五、试举出下列各句中“之”字在文法上的区别:
1·学而时习之
2·先生将何之
3·之二虫又何知
4·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
六、作文试题(选做一题)。
1·艺术与人生
2·科学与人生
下面是1936年的试题:
国立北京大学新生入学试验国文试题
民国二十五年八月
(一)作文
(1)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其困难的由来。
(2)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
注意:两题选作一题;作白话文,不限字数;自己分段,每段第一行低两格写;自己加标点符号。
(二)文法
(1)用下列的语词分别作成适当的复句
a.到底……还是……
b.只要……一定……
c.除非……不能……
d.与其……宁可……
e.固然……可是……
(2)改正下列各句的文法错误,并说明致误的原因
a.汗牛之充栋
b.出人意表之外
c.方姚卒不之踣
d.于今六载于兹矣
e.岂余子可望矣
(三)试分别说明下列各句里“其”字的用法
a.“其”为人也好善。
b.“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苟有“其”备,何故不可?
e.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甚至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例如民国十一年度(1922年)的试题,一共只有两道:
(1)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
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难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饶、危蹊、悬度、许
以上四词,试解其意义
(2)作文题
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
下面是国立北大清华南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度的联合招生试题,可以说是简单之极:
国立北大清华南开三十五年度联合招生试题
国文
(一)作文(文言语体不拘,但须分段,并须加标点)
题目:学校与社会
(二)解释下列成语的意义
(1)指日可待 (2)变本加厉 (3)隔岸观火 (4)息息相关
读着这些试题,不知道诸位有什么想法。我只问一个问题:如果都是这样的试题,需要专门成立一个国家考试中心吗?
看看当年这些只有一页纸的试题,比比今天长达整整15页,题型五花八门,总字数多达万余字的“标准化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题”,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中国语文的本质呢?哪一种更有利于中国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呢?——从20世纪下半叶始,中国语文考试演变到今天,究竟是变得越来越“科学”了呢?还是越来越背离它的本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