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画家索画,是文士间的雅举,常常见之于吟诵。明初诗人徐贵为友人画《溪山图》,高启据画意题上一诗:
满壑春阴满涧苔,茶烟起处薜帷开。
山童频报敲门客,总为催诗索画来。
明·徐贵《溪山图》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也有过这样一则以诗索画的记载:
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尝乞画於浩,寄诗以达其意,曰:
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大愚和尚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大体构想了画面具象和画境,写成诗,寄给画家荆浩,以诗乞画。荆浩便依据他的诗意,也参照了自己的审美理想,画成一幅山水图赠给大愚,并题诗一首,阐发自己的构思立意及运笔用墨的匠心,以回答大愚,这首《画山水图答大愚》云: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首联,荆浩告诉大愚,我满足你的请求,手执画笔,恣意挥扫,顷刻间便画成无数峰峦。颈联,写出自己运笔、用墨的技法。画家用尖笔画树木,形如古篆家,细瘦而生寒意,用淡墨晕染野云,显得轻盈多姿。颔联形容画面岩石喷泉的形状,“窄”指岩泉细小湍急,回应大愚的“不求千涧水”的艺术要求;“平”,指岩石到水边呈阔平之状,回应大愚的“近岩幽湿处”的诗意。最后两句,点明赠画心意,意谓我画这幅山水图赠给你,让你在禅房里不时展玩,你可以在画境里领悟到清空闲适的情思,这与你苦修参禅、四大皆空的心情完全是一致的。诗的结穴处,仍然落在诗题“答”字上,回应大愚乞画的心意。刘道醇记载大愚乞画的本事,生动地叙述了诗人和画家的心灵和艺术交流,尤其是画家荆浩,不仅用“画意”回应了大愚的请求,更用“诗情”补出自己作画的匠心和赠画的良好愿望,与大愚进行了一次充分的对话,也生动地体现出诗画融合、渗透的艺术规律。
以诗索画的习俗在诗坛、画苑屡见不鲜。唐代有一位画家崔山人,善画浙江天台山百丈崖瀑布。李白闻名后,欣然作《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乞崔山人赠画,诗云: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潨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
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这首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就百丈崖瀑布的景观着笔,写真瀑布。中四句写崔山人的瀑布图,由“闻君写真图”句推断,知李白并未见过此图真迹,只是听别人描述、称道过崔山人的瀑布图,诗人由此引发极大的兴趣,动了求画的念头,写下本诗,以诗代柬,请求崔山人赠画。本诗艺术构思的基本特征是,由真瀑布而及于瀑布图,又由瀑布图引出求画的意念。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评本诗:“先是描写瀑布图绘画之妙,最后提出自己求图之意。”这个说法,还可以商讨。
晚唐有位画家,叫温处士,不知其名,善画鹭鸶。郑谷闻其名,寄诗以求画,乞画诗名为《温处士能画鹭鸶以四韵换之》:
昔年吟醉绕江蓠,
爱把渔竿伴鹭鸶。
闻说小毫能纵逸,
敢凭轻素写幽奇。
涓涓浪溅残菱蔓,
戛戛风搜折苇枝。
得向晓窗闲挂玩,
雪蓑烟艇恨无遗。
前两联,诗人告诉画家,昔年自己喜爱伴着鹭鸶钓鱼,现今听说你的花鸟画风格纵逸,敢请你在绢素上画一幅幽奇的景色。颔联,诗人提出了鹭鸶图的背景要求:细细的水波飞溅在已经枯萎的菱蔓上,戛戛的微风吹折了芦苇的枝干。最后两句说,如果能将你的花鸟图挂在晓窗赏玩,那么,我的穿雪蓑、坐烟艇的隐士生活便没有遗憾了。言外之意,求你作画。说得很婉曲。
宋代辛弃疾作《念奴娇•戏赠善作墨梅者》词,上阕盛赞女画家善书墨梅的艺术成就;下阕向她提出了作“三友图”的请求:“松篁佳韵,倩君添作三友。”辛弃疾欣赏的是墨梅图,但他不满足于此,希望画家再添上“松”、“竹”,画出一幅“岁寒三友图”。
查为仁《莲坡诗话》记载一则越僧以诗向沈周索画的故事(顾元庆《夷白斋诗话》、宋长白《柳亭诗话》亦有相似的记载):
越僧索画于沈石田,寄诗云:
寄将一幅剡溪藤,江面青山画几层。
到断崖泉落处,石边添个看云僧。
石田欣然,画其诗意含之。
从诗意看,越僧是个作画的人,他的索画诗,向画家提示了构思意图,包括立意、取势、经营位置、画的形神气韵等,甚至连自己的情思、审美意趣也显示给画家,以便石田挥毫。诗句中又隐含着王维《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沈周看诗后很高兴,“画其诗意”,他的艺术再创造活动中,包含着诗情与画象的互相融通、诗艺美与绘画美互相转换的审美特征。
综观索画诗,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特征,诗人先构想好所求画作的题材、内容、布局、画境,再写出索画诗;画家根据诗意作画,实现诗境到画境的多次转化和融合,形成一系列融通诗画的独特审美活动,引领人们进入更为精妙的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