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掀起一股重回实体经济的浪潮,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对中国将造成巨大冲击。
美国曾经长期占世界制造业的最大份额。上世纪五十年代巅峰时期,美国制造业产值占比重约五成。但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美国开始去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全球化加速后,生产外包成为大趋势,美国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制造业产业日益空心化,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日趋下降,二○一○年所占份额为百分之十九点四,已低于中国的百分之十九点八,丧失多年来世界制造业产值头号大国的地位。
制造业空心化对美国就业率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金融海啸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奥巴马政府绞尽脑汁提高就业率,但作用非常有限,主因就是产业空心化,美国工厂已容纳不下更多就业人口,就连苹果公司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其生产线绝大部分已搬到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
为此,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未来的重心都是推动制造业回归,并通过政府再工业化战略,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奥巴马政府不仅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手段,更是作为应对经济危机、拉动国内就业、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此外,美国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比如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讯息科技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打造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中国优势 迅速丧失
另外,美国亦开始走能源自给的道路,大力开采本国的页岩气,减少从中东以及加拿大的油气进口,从而削减生产成本。这一转变与再工业化相结合,将极大推进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并对世界产业分工与战略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更造成相当冲击。今后,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将面临美欧挤压,低端制造业又将面临东南亚各国的拼抢,陷入前追后堵的困境,产业升级与转型都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目前制造业虽然处在世界第一,但随着人工成本以及环保标准的提高,中国的比较优势迅速丧失。如果美国发起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搞成功,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市场势将被变相封堵,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各国速度加快,经济上将难以为继,崛起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