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表现出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匾”字古从“扁”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清朝的《说文注》中对此进一步解释:“署门户者,秦书八体,六曰署书。”所以,匾额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而“额”字,在《说文解字》中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所以,人们通常把用以表达经义、情感之类的称为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归于额。
匾额悬挂范围广泛
中国早期的匾额以竖匾为多,后来匾额多为横式,由竖到横的转变,是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斗拱的变化而变化的。斗拱位于房檐之下,承托着房檐,使之高大雄伟。在唐宋以前,斗拱结构宏大,自元、明以后,斗拱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匾额也只能由竖式变为横式。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横式为匾,竖式为额。
匾额的悬挂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悬挂室外的,也有悬挂室内的。关隘城堡、宫阙王府、园林名胜、坛观寺庙、名门宅第、工商店铺等等,牌匾几乎无处不在。匾额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江山则江山增色。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印象深刻。
匾额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大致可分为石刻匾额、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极尽华丽之能事。
五类匾额
匾额的种类林林总总,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为堂号匾。堂号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标志性徽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以之为匾的如杨(杨震)姓后人的“四知堂”、谢(谢安)姓后人的“东山堂”等。
而且,古代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书写匾额,以劝诫训勉后代子孙。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第二类是牌坊匾,用于表彰和警策。《后汉书‧百官志》里说:“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匾表其门, 以兴善行。” 如岳王庙的“还我河山”匾、老百姓赠给海瑞的“海青天”匾,和彰显医德的“杏林春茂”匾等。
另外,古代还有一类“官匾”,是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和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民众,并以此为鉴自勉。官匾多悬于公堂之上,内容则以表白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镜高悬”、 “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宋太祖统一天下后,在自己的殿房上悬“公正明”手书匾额,自警治国要公正。
第三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用语切当,意味深长,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而且,在中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等处也多见文人题写的匾额,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使山岳生色,河川增辉。
第四类是祝寿喜庆的,如“鸿案眉齐”、“椿萱共茂”、“树德堂”、“文渊堂”之类的厅堂号,饱含着祝福,寄寓着梦想,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五类是字号匾,也称“商匾”,其用字遣句皆寄寓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美好愿望,如北京的“同仁堂”等。
华夏民俗文化精品
匾额文字多为名人或文人为之泼墨书写,书体以正楷行书题写者最多,大都意境文辞讲究、书法篆刻精湛、内容言简意赅。匾额上的文字和印章,无不精雕细镂,显现出高超的技艺。匾框的纹饰,或浮雕、或透雕,图案华美,寓意含蓄。
匾额文字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补史、正史的意义,故曰:“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融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古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