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呜嘟,流传于湖北民间的土类古乐,其历史可追溯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呜嘟音色浑厚、穿透、尤善表现幽远飘逸、古朴的意境,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仿佛回到远古时代,浩瀚天地中只有自己,那是来自人类最初的声音。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归真之根,探源之本,亦是我们国乐文化库藏中的异宝奇珍,奥妙无穷。其“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八音,是古代乐器为材质所分,每一类皆博大精深。
远古时期,“乐工”使用土类吹奏乐器不过是泥(骨)哨等等,随着吹奏技术的进化,逐渐去掉哨口(发音的风道),为有利保存,于是在陶制技术基础上泥哨衍变成陶哨(陶埙),这部分走向宫廷雅乐(去掉哨口的陶埙),而有哨口的民间泥哨,仍然处在原始状态,自生自灭,无穷延续。劳动创造音乐,劳动创造泥哨,土类泥哨当然也就是陶埙的先雏了(参见《古代土类吹奏乐衍变走向》《呜嘟改革》分别在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群文学报》发表)。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土类吹乐分为“劈风式”和自然状态的“哨口式”,而民间流传的自然状态的泥哨因未烧制,哪能有实物出土可见?唯留下千百年来自生自灭的流传沿习。
呜嘟和埙是有区别的:埙无哨口,呜嘟是有哨口的。
嘉鱼县是呜嘟的诞生之地,据《嘉鱼县志》记载:帝王南巡,有江鱼跃上,令人烹之,食后赞曰,“嘉鱼,嘉鱼!”,该域后为嘉鱼县,又据该县志记载:“泥呜嘟,古称吴嘟,为三国东吴时簰洲牧童所创”,经历代改进,随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这是湖北人发明的宝贝。随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它最初只是顽童撮土而成,“呜嘟”二字就是由其发音而来。2007年呜嘟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鱼呜嘟是由泥土烧成,鱼形中空,腹背共10个孔,口指并用可吹出圆润悠长的声音。这件从荆楚文化遗存中发掘出的乡土乐器,已有2700余年历史。呜嘟音色圆润,浑厚悠扬、低沉古朴,清幽时,让人心静如水;高亢时,令人意动神驰。
呜嘟状为鱼形,鱼米之乡的湖北民间,人们用鱼形意寓吉祥和富裕,企盼带来丰收好运,流传至今反映了湖北独特的地方文化。
来源:网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