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楼市,刚性需求是一个最常被提及的名词。在楼市火爆的时候,开发商经常拿刚性需求说事,刚性需求这么大,再不买就没了。楼市低迷的时候,照样也拿刚性需求说事,任志强在第三届地产金融创新峰会上说,按购房需求计算,2015年及之后这段时间都是高峰。他是以此后三年有多少适龄青年结婚来计算,这种婚房需求显然是最真实的刚性需求。
然而,现在真正的刚性需求也开始悄然变味。据《中国证券报》11月23日报道,“在北京的年轻人中,这些‘刚需’人群将首套房赋予一定的投资品属性,以一定程度上对冲未来的房价上涨。一些资金实力不足的购房者选择合伙买房,计划在将来出手时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房屋增值的收益。”
有钱人买多套房子,是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当年轻人首套房也赋予投资品属性的时候,就不难反映民众对房价上涨的极度担忧和通胀阴影下对货币贬值的焦虑。这一切都源于中国货币的大量投放。据央行数据,2012年10月末,我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93.64万亿元,而在2008年年末,该数据还不过47.52万亿元。巨量的人民币投放难免引发通货膨胀,引发房价上涨的担忧。如今,连首次置业的年轻人也加入投资房产的大军。
如果最真实的刚需也变成投资,这无疑给人一种全民炒房的感觉。炒房与买房自住是不同的,买房自住关注的是现在的房价,炒房更关注的是房价是否继续上涨,只要房价有上涨的势头,便会有跟风盘进入,只要会涨就行,“分享房屋增值的收益”是最重要的目的。而首次置业者的介入最终会对房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合伙买房也制造出另类的买盘。炒房的最终结果就是楼市越炒越高,跟股市一样,最后的一批买盘将被套牢,楼市的行情在狂欢中结束。这对于楼市和买房人都是不利的。
要想化解公众对于通胀的担忧,让住房多一些居住属性,少一些投资属性,显然不是依靠限购、限售、限价这样的行政干预。泡沫的积累依靠的是巨额货币支撑,泡沫想吹得更大必须有更多的货币,真正有效之举乃是控制好央行货币超发的水龙头。当货币不再凶猛,房价自然就回归理性,炒房大军还能兴风作浪吗?而一边调控一边投放巨额货币,一则调控诚意让人怀疑,二则调出更多的炒房大军,那只能造就房价边调边涨的怪胎。如果连首次置业也变成了投资置业,将来的泡沫会有多大,那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