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12-11-09 20:17:17作者:
人们常以“大雅之堂”为标准,来衡量一件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格调。那么,“大雅之堂”典出何处呢?
北宋初年,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一种文风,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温庭筠,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典故。其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和钱惟演等人。后来由杨亿把他们在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的唱和之诗248首,集成一书,取名为《西昆酬唱集》。这些诗作文字绮丽,而语意轻浅。文学家黄庭坚很是不满“西昆体”的文风,认为这些诗作都是追求“雕章丽句”,只不过是从“遗编前作”中搜寻故实,重新装点而已。因而他竭力主张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黄庭坚委托杨素,把自己书录的杜诗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竣工之后,杨素请黄庭坚为堂命名,黄庭坚即挥毫题名曰“大雅堂”,并亲作《大雅堂记》。这个“大雅堂”的命意颇深。雅,原为周王畿内的乐调,《诗经》中有“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大雅”中多为西周初期的作品,旧训为“正”,即情调高雅的作品。在黄庭坚看来,杜甫的诗歌可与《诗经》《离骚》相媲美,惟有这些作品才称得上“大雅”之作,亦才有资格登堂入室。黄庭坚书写杜诗,刻石建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勉励后人,以杜诗为榜样,脱离“西昆体”,不断创新,树立一代健康进步的诗风。
黄庭坚这一不同凡响的举动,如天外响雷震撼了当时的诗坛文苑。时人都以能否登上“大雅堂”来衡量作品优劣的尺度。后人根据语法的需要,就将“大雅堂”说成是“大雅之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