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在乘车途中,听到一首旋律悠扬的马提琴曲,那沧桑低回的西域之音直抵心底,令人荡气回肠,不禁对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心之神往。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在千回百转中,把大自然的刚劲与柔美揉合成一体,穿越时空,在我们内心流淌。在《礼记•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就是说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在自然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使人的内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感情的不断涌动,丰富,发泄中,于是产生了音乐的萌芽。
音乐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在不断的凝炼升华中,音乐已无处不在,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神韵熏陶感染人的心灵,让人在得到美的滋润时,也架起心的桥梁。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佳话
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曲《高山流水》演绎了“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的高深意境,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因引起无数人的共鸣而流传百世。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说的是春秋战国时,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去楚国修聘途中,因风雨阻于汉阳江口,船泊于山崖之下。伯牙抚琴一操,以遣情怀。不想崖上躲雨的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伯牙推琴而起,认子期为知己。这种超越语言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被后人千古传颂。
伯牙与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是因为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了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高山流水》作为千古佳话得以流传,最直接的原因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的这首《小重山》正写照了伯牙当时心境。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戚晓春的二胡演奏 有著良善纯正的音乐力量
乐由内心产生,千年之前古人对于音乐的道理,被后人不断的继承和升华,从而得以如入化境般的展现。神韵艺术团的二胡演奏家戚晓春,用她荡人神魄般的琴音,把这种音乐的神髓潜移默化的根植于人们的心灵。
出身二胡世家的戚晓春,六岁开始学拉二胡,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刻苦的训练,使她很快具有了超凡的琴艺,1991年,小小年纪就获得上海之春国际二胡比赛表演奖。对于音乐,戚晓春有着自己深切的领悟,她把二胡苍凉空旷的西域之音与中国的千年文化沉淀揉合一起,由灵动的手指演绎出来。听她演奏她的创作曲《春》、《誓约》,琴音震慑人心之巨,荡人神魄之深,令听者潸然泪下,闻者悠然向往。许多人在聆听她的演奏时,都不禁泪流满面,说那种穿透心灵的力量直是凡间所无。
戚晓春说,乐音动人的原因,在于演奏家与听众同时保持心态上的纯净时,慈悲的神就会给予加持与祝福。她期望能用二胡这种艺术的形式,给观众展现人走向神的明净光华、修炼的平和美好,进而看见人间的良善与纯正。
音乐是流淌的诗篇, 在我们聆听着那些经世的声音时,我们的灵魂也变得良善纯正起来,而纯正良善的灵魂是任何力量都摧毁不了的,这也许就是音乐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