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误国,这是厉以宁教授公开转述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评价,虽然开火的对象是个抽象的机构,而且还是个形同虚设的机构,但是如此直白的抨击如果不是经厉以宁这样资历的老书生之口传出还是无法想象的,毕竟这个圈子里的书生又有几个敢得罪央行的呢?
让厉以宁老先生上火的缘由当然就是货币政策,在今年两会期间的经济界别小组发言时,厉以宁对于央行在货币流通性已经减弱的情况下还一再对外声称存款准备金率有上调空间表述强烈不满,一个月调整一次准备金率这样的“例假”恐怕也就是中国才会发生,而在厉先生看来,中国是双重转型,与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货币的流通速度慢,不能照搬国外经验。照搬的后果不但在操作上陷入教条主义的框框,而且在时间上陷入了滞后的泥潭,货币政策的调整距离预见性、灵活性、针对性的要求不是渐行渐近,而是渐行渐远。
其实,厉老师的批评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如果央行真的是照搬美联储的操作的话倒又是歪打正着。美国经济此番的复苏比许多专家预期的都要强劲,尽管Q3至今都没有推出,但是伯南克隔三差五就会提及这个所谓的杀手锏,而正因为有这个可能永远也不会付之实施的所谓刺激方案,所以美国的市场才会表现的如此有恃无恐。逆向微调是美联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历经了多轮宏观调控失败之后才探索出来的经验,那就是政策的调整不能出现在经济拐点之后而是之前,之后起到的是雪上加霜的作用,不但不会减轻减小经济震荡的幅度而且还会加重加大。
举个通俗的例子,去年8月温州跑路老板剧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但是央行却还在强调货币政策方向不变,国务院相关部门提出的定向宽松的政策调整无从落实,GDP增速破九已经成为共识,PPI从7.5%直落0.7%依然麻木不仁,这种不可思议的顽固让人无法理喻,某种程度上不但没能及时遏制人们对2012年经济预期的恶化,而且现在依然让人心有余悸,汇丰预览的PMI从上个月的49.7回落到这个月的48.1就是这种担心的反应,股市随之出现回落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欲上不能,欲下不忍,一波三折注定会成为今年行情的特征。让我们合理想象一下,如果第一次准备金的调整不是拖到2011年的11月底和世界六大央行拯救美元流动性的行动一致而是早在2011年的8月底9月初就开始;如果第二次准备金的调整不是在温总理预告预调微调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的讲话发表之后而是在发表之前,那么,央行的操作在外界看来就是一种独立智慧的体现,一种对于市场趋势的把握,对于美联储精髓的发挥,人们还会像现在一样以灰色的心态看待未来的可能吗?
格林斯潘曾经是许多央行行长的楷模,更有相当的央行行长自诩为其信徒,含糊不清的表达,模棱两可的讲法,不知所云的判断就是其招牌格式,这一套对美国市场管用,对中国市场不管用。美国不存在人民币外汇占款投放这一说,而中国没完没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为了收回80%的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症结就在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过去不能,现在不能,今后也不知道能不能,更没有个时间表。表面上看,中国对付国际热钱有了周小川所谓的“蓄水池”,但是实际上成了作茧自缚的沼泽地,身陷其中无以自拔,这样形成一个怪圈,中国的货币政策其实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被动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看别人眼色成为无可奈何之举,M2的增速已经从18%下降到了12%。但是信贷额度还是不敢放开,存贷比还是那么苛刻,变成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厉以宁教授批评针对性极强,但不会有什么效果,就像重拳打在橡皮上一样,因为谁也不会跳出来认领那个被骂误国的书生,说不定还会互相打听,厉老师骂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