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铁轨发出的窟窿、窟窿声响,是童年的记忆。玩具小火车的轨道,是孩子们通往快乐的路途。绵延不尽的那一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风景?或许,沿着这条轨道走,就会见到想见的人。
《轨道》(トロッコ)由日本导演川口浩史执导、在台湾拍摄,改编自日本知名文学家芥川龙之芥的短篇小说《轨道矿车》,将原先设定的时代背景改为现代的台湾。透过台日混血小男孩横跨日本与台湾的寻根之旅,以“离开日本、到访台湾”和“在森林深处探访轨道矿车”的双重结构,将孩子在旅程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与心灵成长历程,以温柔的技法呈现,并带出台日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情缘及深感人心的三代亲情、国族认同问题。
《轨道》是第一部台湾班底的日本电影,剧情深感人心。(網絡图片)
寻根 轨道的另一端
八岁的敦和六岁的凯两兄弟住在东京,父亲孟真为台湾人,母亲夕美子是日本人,父亲时常嚷着:“有机会我们一起回去台湾,去看看爸爸的故乡!”没想到,爸爸一直挂在嘴边的话还来不及实现,两个孩子第一次到台湾,竟然是和妈妈一起将父亲的遗骨送回东部的故乡安葬。
电影中,敦和母亲及弟弟乘坐新干线列车准备离开日本时,不时望着车窗外快速移动的景色,露出一丝沉闷、不安,象征“离开日本、到访台湾”的内心起伏。踏上台湾这片陌生的土地后,两兄弟见到爸爸成长的地方,握著爸爸遗留的一张轨道台车照片,敦和小凯对轨道萌起了好奇心,推著台车在轨道上走着,“坐上轨道台车,是不是就可以见到在天国的爸爸呢?”男孩们不禁这样幻想着。
一张轨道台车的老照片,开启一趟祖孙的寻根之旅。(图片来源/轨道官方部落格)
身分认同与归属
本片紧扣“轨道”为主轴,藉著一张泛黄的轨道台车旧照,祖孙决定共同寻找充满历史的轨道,也因此拉近了两个东京成长的孩子与神情严肃的阿公之间的情感,并打破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原乡隔阂。
阿公在日治时期受日本教育、为日本人打仗,逐渐对日本抱着崇高的景仰,甚至把自己视为日本人,没想到日本战败,让他“前一天还以身为日本人为荣,隔一天就被日本抛弃”,情何以堪?但他却始终等不到日本政府对台湾人民的道歉。曾经,阿公认为用来运送木材和矿产到下山的轨道,就是通往日本的道路,如今却只能望着废弃的轨道伤心感叹:“日本,怎么变得这么远?”
皇民化统治后所遗留的国族认同问题,的确是许多老一辈的台湾人都会面临的历史宿命,但《轨道》倾向将台湾人民对日本的认同思维描述得过于美好,而忽略了许多人是在时代的压迫下而屈就于日本政府,并不是人人都对日本存有向往与崇敬,有过度美化之嫌。
另一方面,在台湾生活日久的敦和凯,不免开始纳闷自己的身分,敦以日语问道:“我是台湾人?还是日本人?”阿公回答:“等你长大,再自己决定”。这是本片的突破性思维,不由大人的血统或意识形态操控,不替孩子取舍,而是让孩子自行抉择,展现对传统中一切由长辈论定的反省与批判。
对阿公来说,轨道是通往日本这个美好国度的道路;而对敦和凯来说,轨道是拼凑爸爸身影的可能路途。一个走过日据时代的老人和两个台日混血的孩子,何处是异乡?何处是家乡?又或者,只要心对土地存有情感,其实,两地都是故乡。
亲情 难舍的羁绊
“你这个不肖子,今天竟然这样回来见我!”电影前段,严肃的阿公依循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习俗,拿着拐杖敲打着儿子的骨灰大骂,他的过世也让两个原本关系淡如水、生活在不同国家、过著各自生活的家庭有了新的连结,让面临崩坏边缘的现代家庭的再生,产生跨越国界的亲情羁绊。
不论是对母子、夫妻、祖孙、婆媳关系,或者兄弟、翁媳、妯娌间的互动,《轨道》中都有深刻又细腻的描摹,观众可以从微小的互动中感受真诚的感动。饰演阿公的资深演员洪流,从一开始的深沉内敛,转而对来自日本的儿媳和孙子们敞开心房、享受天伦之乐,精湛的演技演活了老人家晚年能够与儿孙相聚的喜乐,和敦、凯两兄弟的祖孙情谊更是令人动容。阿嬷由梅芳饰演,她的戏分虽然不多,但始终展现早期妇女默默扶持丈夫的美德,温柔的形象也恰如其分展现在戏中对日本媳妇的包容、呵护。
《轨道》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亲情互动。(图片来源/轨道官方部落格)
整部片中,饰演母亲夕美子的日本女星尾野真千子表现得可圈可点。尾野是2010年东京日剧大赏最佳女配角奖得主,在《轨道》里扮演一个有事业、独立自主的妻子与母亲,却在如此年轻时面临丧夫打击,从强忍悲痛、为了孩子而故作坚强,到受不了压力和对丈夫的思念而崩溃,接着逐步找到亲子相处之道并重拾笑颜。对于诠释单亲妈妈、身为日本人的台湾媳妇两种角色,尾野真千子有相当精彩的演出。
尾野真千子在片中饰演的母亲角色,有非常精彩的内心戏。(图片来源/轨道官方部落格)
打动人心的心灵成长
《轨道》的另一个重点便是呈现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身为长兄的敦(原田贤人饰)可以说是非常鲜明的角色。
电影中,八岁的敦自然比年仅六岁的弟弟凯(大前乔一饰)要成熟许多,面对父亲早逝,他几乎可以说以沉默回应一切,要不就是以欺负弟弟来取代失去父亲的空虚。做为长子,敦所承受的期待和责任便更为重大,母亲也较宠爱年纪较小的弟弟,因而常受到责骂,而忽略他的感受,年幼的敦一直认为母亲不爱自己,但仍隐忍着受伤的心灵。直到一个睡不着的夜晚,敦看见母亲卸下平日刚毅、坚强的模样,在阿嬷面前嚎啕大哭,他毅然挑起“长兄如父”的职责,成了弟弟的靠山,也受阿公的嘱咐,希望能代替死去的父亲照顾妈妈。
最后,本片在敦哭着问母亲“我不在会比较好吗?”、“我,重要吗?”达到高潮,母子三人紧紧拥抱在一块儿,更加深了彼此的亲情,并且呈现孩子在面临家庭剧变的过程中,心灵逐步调适、学习及成长的过程,也提醒父母不要忘了注意儿女的感受。
敦与凯的兄弟情谊及成长心路历程,是《轨道》的另一个重点。(图片来源/轨道官方部落格)
跨国合作 兼容并蓄
《轨道》除了三位日本演员外,其余都是台湾演员,因此剧中穿插日语、华语及闽南语三种语言,表达了对文化的谦逊及尊重,非常难能可贵。即便如此,这部电影的语言多样性虽然展现高度的文化包容性、丰富性,却让从没到访过台湾的小兄弟听得懂华语,甚至能开口表达浅显的词句,有失合理性,是这部片的缺点。
配乐方面,本片由台湾录音界大师杜笃之执掌音效,并邀请日本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川井郁子录制配乐。以自然的纯音乐为背景,表现温和的原乡之情,台车滑过铁轨的层次感、山林间鸟叫的飘渺,都可以说是大制作的小调交响,余韵无穷。
做为第一部台湾班底的日本电影,《轨道》是台日电影合作的新尝试,透过与台、日电影人的合作,让台湾迈向更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产业“轨道”,期待看到更多品质优良、跨足国际的台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