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揭开一座都城的消失之谜(组图)

发表:2011-11-05 15: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元中都宫殿复原图

在河北省张北县西北的馒头营乡有一座废弃的古城,当地人称它为白城子,传说是辽代的牲畜交易市场——北羊城。然而,从199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查和试掘之后,却揭开了一个惊天的秘密,白城子竟然是消失了近700年的中都。这一发现在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此,国家文物局要求考古队继续发掘元中都,全面了解元中都的形制和规模,从而揭开中都的消失之谜。

2000年春天,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元中都考古队重返张北县,在前两年调查、试掘的基础上,对元中都进行更深入的发掘。

考古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勘探,虽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仅凭对一号大殿西北角的揭露,远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只是揭开了元中都的冰山一角。元中都当年究竟建成了什么样子?武宗海山为什么要建立元中都?这些疑问成了史学界的一个谜,几乎没有人知晓。

据《元史》记载,大德十一年六月甲午,也就是公元1307年7月1日,武宗海山刚刚登上皇位十天,就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由此可知,当时最先修建的应该是宫殿。但宫殿究竟建成了什么样子,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

元中都自从元帝国灭亡以后,便从历史的视野中消失了。作为一座都城,不仅它的建设情况记载不详,就连它的毁灭竟然也没有任何记载,这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这次发掘究竟能否有所收获?考古队充满了期待。

宫城里共有30余处建筑遗址,考古人员把位于中心最高、最大的一处遗址,命名为一号建筑遗址。

一号遗址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8米至59米,是一个亚腰形堆土台基,台基高出地面四五米,上面长满了杂草。当考古队铲去杂草以后,台基上露出了许多排列有序的大坑,这些大坑里还残留了一些汉白玉石块。考古队推断,这可能是大殿的柱础坑,而那些汉白玉柱础石已经被挖走,或者被破坏了。

据村民们反映,上世纪70年代,县里在附近修建水库,把这些汉白玉柱础和石条全部砸碎、挖走修了水库。幸运的是,当年挖掘得不够彻底,考古队竟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在后殿部位,考古队员发现了两个汉白玉柱础,虽然略有损坏,但大体形制基本完整。其中一件的覆盆还雕有宝状莲花,非常精美。柱础直径在1.05—1.2米之间。如果根据《营造法式》的记载推算,它上面的立柱直径至少也在半米左右。由此可见,这些地面上的建筑,当初是何等的气势恢弘、雄伟壮丽。

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元中都一号遗址被彻底揭露了出来,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在30多厘米厚的表土层下,就是大殿的原始台基,台基上还残存了许多汉白玉柱础和铺地方砖。特别是在台基中部的东西两侧和台基南部的东侧,出入大殿的坡道都保存完好。坡道宽4米,上面铺设有长方形草叶花纹砖和方形青砖,以及大量的建筑构件和珍贵文物。


元中都遗址出土的螭首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队揭去了覆盖在大殿基础上的文化层以后,令人振奋的一幕出现了:在大殿台基的四周,出土了70多个汉白玉螭首,这是一个惊人的大发现。

在台基的四围,有70多个汉白玉螭首,这些螭首,不是规规矩矩地摆在那里,有的是翻转过来,有的头被砸断。也有几件完整的,但都不是原来的位置。

这些螭首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已经有几个世纪了,从惨遭破坏的那一天起,就保持着这种状态,它们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荣耀和耻辱。从螭首损毁的情况看,当时对元中都的破坏是十分彻底的。是什么人对这座都城如此仇恨,考古队暂时无法考证。

一号殿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琉璃构件,有塑龙琉璃残块、浮雕牡丹花,还有筒瓦、瓦当、滴水、凤鸟、仙人,以及大殿屋脊上华丽的装饰残件等,艺术造型写实逼真,栩栩如生,表现了大元帝国工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造型艺术功底。

考古专家介绍:最重要的是这些琉璃构件的三个拐角都出来了,就是三出阙。三出阙,是指宫廷建筑基座拐角处的形制,从拐角处向外经过三次缩折与墙体相连,显得基座宽阔、厚重、稳固、霸气,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

在元代,只有元大都的大明殿和城门采用了这种三出阙建筑形制。但是,由于元大都已经被明故宫所覆盖,并没有发现实体的三出阙建筑遗迹,仅仅是根据文献记载推测而已。那么,在元中都一号遗址发现了这样的建筑结构,着实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因此考古队推断,这很可能就是元中都的中心大殿,类似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也就是皇帝处理政务,召见文武大臣的地方。

经过一年的发掘,一号遗址彻底地揭露了出来,发掘面积达9000平方米。宫殿整体平面为“工”字型,台基分为上下两层,总体高出地面约2.8米,周围用青砖包砌。上层基面为宫殿的主体部分,下层基面为宫殿的回廊部分,在台基的周围一共有7条上殿通道。柱廊两旁各有一条上殿通道,这两条通道和宫城的东门和西门正对。在前殿的南侧共有三条上殿通道,中间是御道,两边是文武大臣上殿的通道。

元中都工字大殿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对于研究中国宫廷建筑的演变,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立体地认识元中都一号大殿的形制,了解元中都与中国历代宫廷建筑的传承关系,考古队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建筑研究所,根据元中都考古队的发掘结果,结合元大都的《营造法式》,对元中都的一号大殿进行了复原。从复原的模型可以看出,元中都一号大殿遗址与元大都大明殿基本一致,也和北京现存的故宫太和殿相类似。

元中都的发现让史学界着实为之惊叹,原来在这茫茫的坝上草原,曾经存在过一个规模如此宏大的都城。这样一座气势恢弘的都城,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不详,以至于在近700年的历史长河里,关于元中都竟成了一个传说。


元武宗海山

元武宗海山,是元朝的第三任皇帝。当年他为什么要在张北县建一座都城?元中都究竟建成了什么样子?要搞清楚元中都的历史之谜,还得从武宗海山登上皇位开始,去探求它的历史真相。

公元1307年2月10日,元朝的第二任皇帝成宗铁穆耳去世,由于成宗皇帝无子,他的两个侄儿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都有可能继承皇位。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因身居帝国的权力中心——大都,在母亲的支持下抢先宣布登基。而海山早在10年前就被成宗皇帝封为宗王,派到漠北镇守帝国的北疆。那时,海山年仅17岁。在镇守漠北的10年间,海山从一位少年成长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为保卫元帝国的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当他听说弟弟在大都抢先登上了皇位,自然是心中不服,于是海山统领三路大军从漠北返回上都。迫于哥哥的军事压力,爱育黎拔力八达将皇位又拱手让给了海山。

武宗海山夺取了皇位以后,为了避开大都和上都遗老遗少们的掣肘,以及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势力范围,尽快树立自己的权威,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肇建中都城。

此外,武宗海山17岁以宗王的身份镇守漠北,时间长达10年。军旅生涯和残酷的战争,练就了他坚毅顽强、独断专行的性格。他崇尚武力,具有强烈的创业激情,对先祖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赫赫威名更是尊崇有加。据《皇帝尊号玉册文》说:武宗由上都到达隆兴,也就是今天的张北县,“徘徊太祖龙旗九斿,剪金于斯,肇基帝业,为城中都。”意思是说,武宗海山到达隆兴以后,在太祖成吉思汗龙旗飘过的地方徘徊,想到先祖在这里以区区8万精锐,大破金朝40万大军的历史壮举,他决定在这里开始他的帝业,为此建城中都。

公元1307年7月1日,海山在上都开平城继位,这位年仅27岁的皇帝登基才10天,就下令修建中都城。为了完成这一宏伟蓝图,还专门成立了领导中都宫阙建设的行工部。公元1308年正月,武宗不顾坝上地区天寒地冻,命令枢密院急调18500名六卫亲军,开赴旺兀察都作为建都工役。同时,又从上都侍卫亲军中抽调3000人参与中都建设。除军队之外还有大量的工匠、民夫、义工,建造中都的队伍无疑是相当庞大的,由此可见武宗建设中都的决心。

令人惊讶的是,从公元1307年7月1日到公元1308年7月23日,“旺兀察都行宫成”,从动议到行宫建成正好一年。而建设的大规模进行,显然是从正月算起,历时不过半年时间,工程速度之快,就是今天看来也同样令人叹服。

关于修建中都的情况,在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元代的监察御史张养浩撰写的《时政书》中,窥测到当时的一些情形。他说:修建中都,调将阔兵,征罚徭役,大量的工匠死于非命,人民缺衣少食,愤怒之极也无处控告。那些监工们只知道拿着皮鞭抽打督促、偷匿公费,哪里顾得上国家财政枯竭、民不聊生呢?

中都宫阙建成以后,武宗皇帝在公元1308年中秋节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并“以中都行宫成,赏官吏有劳者”。同时,着手建立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留守司。

留守司这个机构,只有都城才能建立。它是一个掌管都城宫阙、调度物资供应、负责禁宫安全的机构,它的设立象征着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元中都的创建,彻底改变了坝上地区的历史地位,将有史以来中原王朝的北方疆界,变成了元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中心,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它标志着历代中原王朝倾举国之力修筑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使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来源:大众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